男女主角分别是朱由检王承恩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皇帝重生,归来重整江山完整文集》,由网络作家“暮叶知秋”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军事历史《大明:皇帝重生,归来重整江山》,是作者“暮叶知秋”独家出品的,主要人物有朱由检王承恩,故事节奏紧凑非常耐读,小说简介如下:夜夜失眠难安?”“房爱卿,按理说这可是你们吏部应该操心的事情吧?”朱由检将目光转向了时任吏部尚书的房壮丽身上,道:“现在温体仁这个礼部的官员已经把方案帮你们吏部想好了。”“刚刚朕也让人把温体仁的这道奏本从头到尾给大家念了一遍。”“依朕看,这里面提到的“成效法”非常可取。”“你们吏部就以此为纲细化出一个更加完善可行的“成效考核法”吧。”......
《大明:皇帝重生,归来重整江山完整文集》精彩片段
“臣以为要解决逋赋问题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呈送奏本后,温体仁凝声说道:“刚才皇上已经指出了症结所在。”
“正如皇上所言,这逋赋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出在官员身上。”
“倘若地方官员都可以尽心尽责,不包庇、不懒政、不怠政,也就根本不会存在逋赋问题。”
“而官员之所以养成懒政、怠政的坏毛病与当下的官员考核制度脱不了干系!”
“现在官员的考核升迁褒贬都是流于形式,所产生的结果也都是以关系的远近而定论。”温体仁这句话很直白,就是说明官员的升迁与否其实都是“党争”所产生的结果。
比如,如果这一次主持官员考察的主官是东林党人,那隶属于东林党的这些官员自然都会得到好处。
但聪明的温体仁却只字未提“党争”的字眼。
他看的出来,皇帝很忌讳这两个字眼。
温体仁义正言辞,句句充斥着痛心疾首之意:“臣以为,想要整肃吏治除了要杜绝官员的贪腐之风气,还要革除官员懒政、怠政之弊端。”
“说句得罪人的话,现如今绝大多数的官员都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了争利、争名、争权之上。”
“如果我大明的官员可以把用在争利、争名、争权的精力都挪到争政绩、争为国尽责、争为民办事上,我大明又何愁不兴旺?”
“而最行之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把这些东西与官员的升迁褒奖挂钩。”温体仁沉声道:“臣以为,官员的升迁首先考虑的不应该是什么所谓的资历深浅,而是要看这个人是不是真的忠心我大明,是不是勤于任事!”
“朝廷交代下来的差事不止要办得好还要办的快。一个官员的办事能力和态度才是决定其是否可以升迁的重要指标。”
“差事办得好自然会得朝廷褒奖重用;而那些能力不足又只知道偷奸耍滑之人则要坚决给予重罚,甚至是削籍革职,情节严重者可杀之以儆效尤!”
“好!说得好!”坐在御座上的朱由检听到温体仁的这番话不由连连叫好。
他虽然早就知道温体仁会在今天的朝会上上演一出好戏。
但他还是低估了温体仁发言的深度!
这番话当真是说到朱由检的心窝子里去了。
朱由检目光炯炯的环视群臣,朗言道:“好一个三争之论:争政绩、争为国尽责、争为民办事!”
“诸位臣工,好好记住温体仁所说的这“三争”。”
“如果我大明官员皆以此为座右铭,朕又何至于夜夜失眠难安?”
“房爱卿,按理说这可是你们吏部应该操心的事情吧?”朱由检将目光转向了时任吏部尚书的房壮丽身上,道:“现在温体仁这个礼部的官员已经把方案帮你们吏部想好了。”
“刚刚朕也让人把温体仁的这道奏本从头到尾给大家念了一遍。”
“依朕看,这里面提到的“成效法”非常可取。”
“你们吏部就以此为纲细化出一个更加完善可行的“成效考核法”吧。”
“是,臣领旨!”吏部尚书房壮丽出班领命。
朱由检点了点头,补充道:“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私下里请教一下温体仁。”
“对了,温体仁昨天还上了一道折子,提议朝廷应追加拨款加强海防、编练水师、增铸火炮。”
“前几日,朕命孙元化赶赴天津赴任就是让他去练水师、铸火炮的。”
“温体仁在这方面也与朕的想法也是不谋而合。”
“可见咱们的这位礼部右侍郎当真是一位全才啊!”朱由检特意以非常赞赏的目光投向温体仁:“顶着礼部的差事,却又为吏部和兵部的事情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
“依朕看,把这样一位有远见卓识又能干实事的全才放在礼部好像有点屈才了。”
朱由检笑了笑:“这样吧,正好赶上这追收逋赋的事情。”
“户部左侍郎不正好空着呢吗?那就让温体仁暂时调任户部左侍郎吧。”
“朕是这样想的,现在朝廷到处都是用钱的地方,追收逋赋之事已是刻不容缓。”朱由检认真言道:“就由户部牵头主办此事,派个有分量的官员专门负责。”
“户部派员下到地方配合地方官员追收逋赋。”
“至于这个有分量的负责官员,我看就由咱们新上任的户部左侍郎来挑起这个重担吧。”
温体仁听完皇帝的这番安排,立即强忍着内心的激动跪地谢恩:“臣谢皇上隆恩,温体仁必不负皇上重托!”
对于温体仁而言,虽然只是从礼部右侍郎调任了户部左侍郎,在品级上都是三品。
但实际上由右升左那就是属于向上进了一步。
各部的左右侍郎虽为同级官员,可在顺位排序上左侍郎是要优于右侍郎的。
一般而言,当本部的尚书离任后,会由本部的左侍郎升任尚书一职,而原来的右侍郎则升任左侍郎。
所以,皇帝的这个安排对于温体仁而言是妥妥的提拔。
而且,温体仁还被皇帝指派为此次追收逋赋的负责官员。
这更加说明了他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已然发生了变化。
特别是皇帝刚才任命他为户部左侍郎的时候,用了“暂时”二字。
这让温体仁不得不想入非非。
这不就等于告诉他,只要把追收逋赋的差事漂漂亮亮地办好,肯定还有更大的惊喜再等着他吗?
如果表现的足够抢眼,到时候直接入阁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了,这只是温体仁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要是他知道朱由检根本就没打算把他放入内阁,不知道这哥们会作何感想..........
“好!此事由温体仁这样的能臣干吏出面,朕就可以安心在京城里坐等着好消息的到来了。”朱由检笑道:“还有,随着魏阉的伏法,以前受其迫害的官员大多都已重新起复。”
“所以,现如今在京官员的数量比较多,很多人还没来得及安排实职。”
“那就趁着这次追收逋赋的机会,从闲着的这些在京官员之中挑选一批出来,与户部的官员一起下派到地方去追收逋赋。”
“这正好也是一次现成的考核机会,对于在追收逋赋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朝廷必当重赏重用!”
说到这,朱由检话锋一转,声音徒然转冷:“旨意下到地方,地方官员若有故意包庇以及出工不出力者即刻就地革职查办。”
“朕还就不信了,地方、户部、京卿三方协力追缴之下还对付不了这些为富不仁的贪婪之辈!”
听到察哈尔部使臣卓力格图转达的这一荒诞条件,朱由检只是好笑的摇了摇头:“朕知道你们林丹汗还在为大同边将妄杀贵部谈判使臣的事情而心存不满。”
他并没有把察哈尔部提出的第三个“请求”放在心上。
谁都听的出来,所谓的第三个“请求”只是察哈尔部表达对明廷之前杀害其谈判使者的不满。
之前察哈尔部曾派使到大同希望与明廷谈判结盟共同遏制后金的事情。
没想到,贪功无知的大同边将竟然妄自斩杀了察哈尔部的谈判使臣。(之前察哈尔部曾经兵犯过大同......)
此次,察哈尔部使臣卓力格图进京之前,朱由检特旨让大同从府库存粮中拿出了一部分粮食无偿送给了察哈尔部,这也算是对之前斩杀察哈尔部使臣的一种补偿了。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件事情,察哈尔部才同意派使臣入京觐见。
“你们的第三个“请求”,朕只当是没听过。”朱由检看了看卓力格图,语气突转严肃:“只是你回去之后要转告你们林丹汗,以后这种无知之言就不要拿出来说了。”
“这次事出有因,底下人不懂事破坏了两国之间的友谊,你们在朕这里发发牢骚也就算了。”
“可这些话要是被朝臣们听了去,朕敢保证明日一早上书讨伐察哈尔部的奏折就会像雪花般涌铺到朕的御案上!”
朱由检语气再次转缓,慢声道:“有件事你们可能还不知道吧?”
“就在两个月以前,后金皇太极就委托了依附他们的敖汉部给我们上了书表达了想要与我大明修好的意思。”
“皇太极还想要派使吊祭先帝,恭贺朕的即位。”
“请大皇帝陛下明鉴!”刚刚还满不在意的卓力格图突然听到这个消息心里立时有些慌了神,当下不再犹豫立即下跪言道:“后金皇太极阴险狡诈、毫无诚信,他们向天朝表达修好之意绝对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皇太极一直对我们蒙古各部虎视眈眈,正如大皇帝刚才所言,我们与天朝拥有共同的敌人!”
“后金狼子野心屡屡侵犯天朝、兼并我蒙古部族,他们的话是断然不能相信的......”
“嗯,看来你们对后金的认识还是相当清晰的。”朱由检点了点头:“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一致的。”
“所以,朕才会答应你们恢复互市,解决你们的粮荒问题。”
“你们林丹汗和袁崇焕也是老相识了,朝廷已经委任其为蓟辽督师,具体事宜他会代表朝廷与你们详细沟通的。”
朱由检抬了抬手示意跪在地上的卓力格图起来听话:“回去告诉你们林丹汗,大明是很有诚意与蒙古各部和平共处的。需要粮食可以直接找袁崇焕,我们需要战马你们需要粮食,大家各取所需才是共赢之道。”
“如果我们结盟,我们还可以在军事上形成更多的合作,出兵互助也未尝不可。”
“多谢天朝大皇帝陛下,卓力格图一定将天朝的圣意向大汗禀明。”刚刚起身的卓力格图深施一礼,沉声道:“关于后金向天朝请和之事,大皇帝陛下是何态度,还请大皇帝给予明示,卓力格图回去后也好向大汗禀明此事。”
虽然朱由检重申了与蒙古结盟的意愿,可并没有明说明廷是如何回复后金的议和之请的。
关于这件事情,卓力格图还是希望能够听到大明皇帝可以当面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
“此事你们无需担忧,后金陷我辽土,屠我士民,上逆天道,下绝人理!不把失土收回,朕何以对天下万民?”
“更何况,大明既然知晓后金皇太极的议和根本就是另有所图,又怎么会做出与虎谋皮之事呢?”朱由检想了想,给出了回应:“他们既然派人来谈我们就陪他们谈,但无论如何谈大明是不可能与后金真正达成议和的。”
“你把朕的这些话转告给林丹汗,希望他可以明白朕的苦心,也希望你们可以让我们看到你们察哈尔部的诚意!”
“大皇帝陛下圣明!卓力格图一定将大皇帝的话一字不差全部转达大汗,力促两国结盟之事!”卓力格图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明确答复后,再次施礼答谢。
-------------------------------------
在对待后金的方面,朱由检非常赞同袁崇焕提出的“守为正着,战为奇着,款为旁着”的守辽策略。
其大意就是:明军打野战的战斗力远不及善于骑射的后金军队,这是先天的不足,短时间内不易扭转,但火炮却是明军的优势。
所以,要用己之长,以坚城利炮守之;只有在条件允许需要奇兵突袭之时才可与后金打野战;为了争取时间来编练军队、逐步推进筑城,必要之时还要假意与后金议和来为己方战略的施展争取时间。
这套战略也是眼下最适合明军的战术打法。
故此,朱由检一面命袁崇焕假意拖延后金的议和,一面积极拉拢察哈尔部的林丹汗。
如果有林丹汗这股力量牵制后金,势必可以为大明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
对于后金的皇太极,朱由检是一点也不敢掉以轻心。
他知道自己的这个对手很强大、很难缠、也很狡猾。
历史上的皇太极可是一个文治、武功和谋略集于一身的牛逼人物。
这是一个牛气哄哄的胖子,先后纠正了其父努尔哈赤的错误政策,完善了后金的政治体制,加强了君主专权,并为后金确定了一个一统华夏的宏伟目标。
所以,朱由检特意利用此次后金主动提出议和的机会授意袁崇焕,假意拖延时间的同时可在适当时机向后金提出一个条件,即:如果后金真有诚意与大明议和,皇太极应亲往京城与大明皇帝会面!
朱由检心中也明了,皇太极基本上是不可能答应这个条件的。
但他还是想要试一试,如果皇太极真的敢出使北京,朱由检绝对会毫不犹豫的下令将其斩杀,以此来为大明除去一个巨大的隐患。
他不怕背负背信弃义、诱杀使臣的骂名。
因为他比谁都清楚,如果真的可以以此种方式将皇太极这个祸患除去,对整个大明朝而言绝对是一件意义非凡的大好事!
朱由检也非常清楚,皇太极之所以于此时提出议和也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时间。
在这个问题上,大明和后金出现了重叠。
他们都需要时间来各自准备。
大明是争取时间推行坚城利炮的策略,尽可能多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关外构筑更多的坚城稳步构筑关外屏障。
而皇太极则是因为此时的后金内部政治山头林立,皇太极需要花费巨大精力去抚平。
主动议和,并不是示弱,而是为了保住已经取得的战果,更是为了投入更多的精力稳定内部纷争。
但无论是皇太极还是朱由检,心里都非常清楚:大明与后金之间必有一场生死之争!
于是,掌握先机早就熟知历史脉络的朱由检没有像历史上的崇祯那样直接一口否决了皇太极主动提出来的议和,而是在双方各有所需的前提下以“拖”字决来为大明的防守反击争取战略时间。
虽然明知道这未尝不是皇太极想要看到的局面。
因为,此时的皇太极也需要时间来处理内部问题。
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面陪着后金演戏,一面加紧军备,一面积极拉拢林丹汗,已经是当下大明朝能做出的最佳应对举措了......
朱由检不按常理出牌,以雷霆手段直接对朱纯臣、徐弘基等人削官去爵,并立即指派东厂对朱纯臣等人的府宅进行抄家。
列示十余项罪名,第一条罪名便是:欺君罔上,以假账试图逃避追赃款项!
这让还在宫外等着消息的京中勋贵们立即傻了眼。
谁也没想到,一大早进宫的几位重量级人物就这样被处置了......
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东厂的人便直接押着朱纯臣、徐弘基等人执行了皇帝的抄家旨意。
朱纯臣、徐弘基等人今天的这番举动,是替整个勋贵集团出的头。
他们这些人与单纯依靠科考没有世袭爵位的官员不同,身份金贵,关系更是错综复杂。
由于朱由检之前的那一系列铺垫,朝廷的追脏令对于文官集团几乎是不可抗拒的。
但这些世家勋贵却依旧不想这么轻易的乖乖就范。
这些人的祖上都是为大明朝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大功臣,都是功臣之后,很多还都与皇家攀着亲戚,想让他们把吃进去的钱财再吐出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而且,他们这个群体还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对财富的占有欲和在意程度当真是达到了“要钱不要命”的境界!
可能很多人无法理解,难道这钱财真的比命还重要?
可这却实实在在是明末勋贵们的真实写照。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比如说史上比较出名的李国瑞事件。
起因是:武清侯李国瑞因为分家不均,被庶出的哥哥李国臣闹到了崇祯皇帝那里。
崇祯这才知道,一个侯府竟然这么有钱!
于是,正为缺钱的事情发愁的崇祯就告诉李家兄弟,你们先别分了,这钱先“借”给朕用用。
本就没分到钱的李国臣倒也“敞亮”,直接表态这钱我不要了都捐给朝廷,反正这为数四十万的家财都得找袭了爵位的李国瑞拿。
要是按照亲戚关系,李国瑞是万历皇帝的亲外甥,与崇祯的老爹泰昌皇帝朱常洛是表兄弟,崇祯应该叫李国瑞一声表叔。
结果,崇祯的这个表叔也是个“狠人”.....让他把四十万家财捐出来他哪舍得,这不是要他的老命吗。
于是乎,就因为皇帝要把他的四十万家产借用,这哥们硬生生一口气没上来就这么给气死了!
可就在李国瑞因财而死的档口,崇祯年仅五岁的儿子朱慈艸突然就病了,眼看就不行的时候,小孩子竟然语出惊人,说:自己看到了李皇后,并告诉他皇上待先世亲属薄情,要找他索命!而且还不止索他一个人的命!(李太后就是万历帝的亲娘,第一代武清侯就是李太后的爹,死的李国瑞是第三代武清侯.......)
不久之后,朱慈艸就病死了。
这下子可把崇祯吓的不轻,不仅马上叫停了追缴李国瑞府财一事,还把当时的首辅薛国观给杀了。
要说这薛国观死的那才叫一个憋屈!
因为当时朝廷缺钱,实在是没办法了,崇祯特意找来首辅薛国观商量对策,并把目光转向了百官勋贵的身上。
薛国观也不含糊,表示说百官这边我来追缴没问题,但那些皇亲贵戚还得皇上自己来才行。
说来也巧,两人刚商量好此事,正准备找个突破口大抄特抄一番的时候,在分家产的事情上吃了大亏的李国臣就进了宫........
本是一个送上门来的引子,可没想到却弄巧成拙。
崇祯最宠爱的田贵妃给他生了四个儿子,之前已经早夭了两个,现在又折了一个。
这才刚开始抄家就搭进去了一个儿子,崇祯也就直接打了退堂鼓。
只是,薛国观这个首辅死的也实在是冤的很。
古人迷信,为了破解灾祸,怕李太后还会来索命,崇祯便把提出此建议的薛国观给杀了。
其实仔细想想,一个五岁的小孩子又怎么会知道什么李太后呢?
那些话肯定是有人教着说的。
今日,朱纯臣、徐弘基等人进宫上演的这出闹剧便让朱由检想起了历史上真实发生的这个案例。
也正因为想到了这件事,才让朱由检没有给这些视财如命的国家蛀虫一点回旋余地。
他可不信古代迷信这一套。
而且,他现在也没有子嗣,这些个朝廷毒瘤有什么招数尽管往他身上使好了,他通通接着!
不借着这次机会让天下人都知道新皇对推行新政的强硬态度和行事作风,这新政只怕也推行不下去。
其实从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李国瑞事件上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史实上的崇祯后来也是知道大明官员的贪腐嘴脸的,也知道这些人手里有钱,所以他想用抄家的方式来缓解朝廷的财政危机。
只是,他选择的方法和时机都不对,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和谋略。
特别是处死首辅薛国观以后,一片赤诚却换来了催命符,谁还敢真心实意的给崇祯出主意?一个搞不好就会被皇帝推出来背锅,这种出力不讨好还可能丢掉性命的事情谁还愿意干?
而现在的朱由检高明就高明在:他所选择的时机和方法都是当下最合时宜的。
同样是拿整个官僚集团开刀,同样是想从这些人身上捞银子。
但朱由检却是来了个恩威并施,不仅不抄家,还赦免了百官前罪,只是让他们上缴一部分脏银这事就算是翻篇了。
所以,大部分官员虽然心中不舍,却也明白怎么做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更何况现在新皇登位,这个时候表现好点以后的前途才会有所盼头。
因此,朱由检以高薪养廉为引让百官上缴脏银的时候就已经算定:当前最大的阻力必是来自勋贵群体。
果不其然,就在朱由检限定的缴赃期限即将期满的时候,这些皇亲勋贵终于坐不住了。
只不过,任他们想破脑袋也不可能知道他们现在所面对的皇帝已经换成了一个拥有现代思维且重点钻研过明末历史的穿越者!
他们自以为那套行之有效的把戏,在如今的朱由检面前全部失去了效用。
-------------------------------------
另一边——英国公张惟贤府邸。
“不好了!大事不好了......”张府管家李三冒跌跌撞撞地跑进前厅,向正在厅内来回踱步等着消息的张惟贤禀告道:“国公爷!出大事了!”
“出什么大事了?”张惟贤急忙问道:“是宫里有消息了?快快道来!”
“皇上直接下了圣旨当场将成国公朱纯臣、魏国公徐弘基、阳武侯薛濂、西宁侯宋裕德、镇远侯顾肇迹削夺了爵位.......”李三冒一口气将刚刚传来的消息一并道出:“他们是被东厂的人直接从宫里押到了各自府宅,以欺君罔上的罪名抄没家产。”
“什么?”张惟贤听闻此噩耗身体一个踉跄差点没直接栽倒。
管家李三冒手疾眼快一个健步及时扶住了张惟贤:“国公爷,您没事吧?”
堪堪稳住身形的张惟贤一把抓住李三冒的胳膊,再次确认道:“你刚才是说东厂的人现在正在朱纯臣、徐弘基、宋裕德等人的府宅奉旨抄家?”
“是啊国公爷!千真万确,王承恩此时就在成国公的府上亲自压阵呢.......”
“马上闭门谢客,谁来我也不见。”张惟贤当下不再迟疑,赶忙吩咐李三冒:“把之前整理出来的账册拿到书房去,我要亲自重新梳理造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