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趣书网 > 现代都市 > 八零娇娇小甜妻,从另起炉灶开始优质全文阅读

八零娇娇小甜妻,从另起炉灶开始优质全文阅读

舒甯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古代言情《八零娇娇小甜妻,从另起炉灶开始》,由网络作家“舒甯”所著,男女主角分别是楚榆戴东林,纯净无弹窗版故事内容,跟随小编一起来阅读吧!详情介绍:思,周围群众都用防备的眼神盯着戴东林。还好楚榆笑了笑,群众见他们认识,又男俊女美,一看就是登对的小情侣,这才没谴责他。“我送你回去?”戴东林不打没准备的仗,既然不好开口问她地址,送她回去总行了吧?不然在县城看场电影确立关系也行。连买一百个鹌鹑蛋这种蠢事他都做得出来,他得拉她一起犯蠢。楚榆略显迟疑,去周家......

主角:楚榆戴东林   更新:2024-05-12 08:20: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楚榆戴东林的现代都市小说《八零娇娇小甜妻,从另起炉灶开始优质全文阅读》,由网络作家“舒甯”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古代言情《八零娇娇小甜妻,从另起炉灶开始》,由网络作家“舒甯”所著,男女主角分别是楚榆戴东林,纯净无弹窗版故事内容,跟随小编一起来阅读吧!详情介绍:思,周围群众都用防备的眼神盯着戴东林。还好楚榆笑了笑,群众见他们认识,又男俊女美,一看就是登对的小情侣,这才没谴责他。“我送你回去?”戴东林不打没准备的仗,既然不好开口问她地址,送她回去总行了吧?不然在县城看场电影确立关系也行。连买一百个鹌鹑蛋这种蠢事他都做得出来,他得拉她一起犯蠢。楚榆略显迟疑,去周家......

《八零娇娇小甜妻,从另起炉灶开始优质全文阅读》精彩片段


楚榆想早点回周家村要钱!

她捏捏楚楚消瘦的小脸,心说这孩子也太瘦了点,瘦弱或者头发短像男孩都没大碍,怕就怕营养不良,耽误了发育,若是女性象征一直不发育,长大后难免要自卑的。

等楚楚出院,一定要多点好吃的给她补补。

楚楚有点怕,抓住楚榆的衣服,“姐,明天你会来陪我吧?我想一出手术室就见到你。”

楚榆捏着她的小脸许诺,“放心,姐一定会来陪你的!”

出了医院,楚榆打开自行车锁,正要走,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口哨声!

这年头,这行为可有点耍流氓的意思,周围群众都用防备的眼神盯着戴东林。

还好楚榆笑了笑,群众见他们认识,又男俊女美,一看就是登对的小情侣,这才没谴责他。

“我送你回去?”

戴东林不打没准备的仗,既然不好开口问她地址,送她回去总行了吧?

不然在县城看场电影确立关系也行。

连买一百个鹌鹑蛋这种蠢事他都做得出来,他得拉她一起犯蠢。

楚榆略显迟疑,去周家村骑车要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她小腿疼,确实怕路上耽误了,不快点去,今天要不到钱,耽误楚楚做手术。

思来想去,她大方地点点头。

“那就麻烦你了,我去荣泰县的周家村,你知道怎么走吗?”楚榆轻声问。

戴东林经常开车在路上跑,在周家村遇到好几次拦车要钱的,印象深刻。

四个轮子就是比两个轮子跑得快,一路上他们没有遇到第二辆车,戴东林开车又猛,只用了半个小时就到了周家村。

“前边路口左拐,第一个小树林右拐就到了。”

戴东林转了方向盘,军绿色的吉普车驶入村子,无异于一辆深水炸弹,在村里引起不小的热议。

乖乖!吉普车!村里人没开过车,还没听人说过吗?

这车购入价格要三四万,还被用作军车,不是想买就能买的,虽然不是市面上最贵的车,可这年头道路条件不好,跑长途这种车最实用。

这年头有跑长途需求的,能是一般人?

楚榆没想到会引起这样的关注,她没觉得开吉普车的戴东林高人一等,是因为她以前开大G,在汽车内卷的年代,戴东林这个车牌还真不算什么。

可她忘了这是八十年代初,万元户都能上报纸的年代,三四万买一辆车是什么概念!

一个正式工不吃不喝要十多年才能买得起!

乡下一家子一年赚不到两百块,买一辆县级干部才能坐得起的吉普车,这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有人换算过,八十年代初的一万块钱相当于后世两百万。

其实还不止,这年头一万块钱能在京市买几套房或是买个四合院,博物馆没钱时把收藏品拿出来卖,几十块钱能买相当的东西,搁后世两百万可真买不到!

这样算,三四万块钱一辆的吉普车,其价值可不单单是后世的七百万那么简单了!

也难怪村民们会这副反应,是楚榆思虑不周了,她略一沉吟,就叫戴东林把吉普车停在路边。

“谢谢你,戴大哥,把我送到这里就行了。”

“到家了?”

楚榆简短回答:“我爸妈离婚了,我爸欠我们钱,我这次是来要钱的。”

做人切莫交浅言深,家里的事楚榆是不愿意告诉戴东林的,只是戴东林问起,不回答又不合适。


四块钱听着少,可架不住购买力高啊。

八十年代初,人们还没体会到什么是通货膨胀。

大米一毛五,猪肉要票才一块一斤,县城职工工资才二十,去大城市打工,一天赚一块,结婚随份子也就两块三块,能随五块十块的都是大钱了。

所以说,四块钱可一点都不少,算是开了个好头。

楚榆心情雀跃,骑车在县城转了一圈,改革开放的风虽然吹到了县城,可人们的观念还没扭正,很多人视个体户为猛虎,谁家要是干个体了,甭问赚多少钱,都是鄙视链的底层,说出去叫人看不起。

不过观念都是会变的,再过几年,进入九十年代,人人都知道个体户能赚大钱,辞掉工作,下海经商成为时代潮流,到那时候,再也没人会看不上个体户。

街上零星有几家铺子,多是小吃铺,卖的是包子、饺子、面条,拐了两条街看到一家服装店,以卖草帽、凉鞋、衬衫为主,款式老旧,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陈货,种类也少,不成气候。

倒是农贸市场有不少推车卖菜的摊贩,挨挨挤挤,但卖的都是青菜、占瓜、茄子之类的,品相不算好,个头也不一样大,一看就是自家种没吃完的。

转了一圈,楚榆心里也就有数了。

路过一家生肉铺,门口摆着的小黑板上写着,猪肉不要票售价一块二,她这四块钱有点捉襟见肘,楚榆到底没舍得,最后只要了点猪下水,猪下水才两毛多钱一斤,又不要票,吃不起猪肉,吃猪下水打牙祭也是不错的。

二舅家的窝窝头她实在吃不习惯,又买了两斤面和两斤米。

大米要票是一毛五,面粉一毛一,楚榆没有票就贵些,连两斤多猪下水,拢共花了一块钱。

夏日午后,阳光炙烈,村里很是安静,只有知了不知疲倦地叫着。

楚榆一路都没遇到几个村民,等她把车停在二舅家门口时,二舅和二舅妈推门出来。

俩人午睡刚醒,农村人起得早,干农活也累得慌,中午日头晒人就得睡一觉,等日头过去凉快一些,再下地干活。

舒爱国看到外甥女也就放心了,“你二舅妈刚才还在念叨你,怕你在路上出事,没法跟你妈交代。”

二舅妈邓芳萍笑笑,“你第一次做买卖,我这心里总是不放心。”

做舅舅舅妈的能到这份上,也就够了,楚榆擦了把汗,把挂在大杠上的东西拿下来,才笑道:

“让舅舅舅妈挂心了,我买了点猪下水和米面,咱们晚上改善一下伙食。”

舒二舅妈一愣,显然没想到外甥女这么会做人。

家里有半年没吃过米面了,以前在生产队时,大队里分了粮食,舒二舅第一时间就把米面拿去换了粗粮,换粗粮才能撑到下一年。

现在自己承包了地,干活比从前更卖力,可惜这两年年景不好,庄稼没啥收成,过的还是一贯的苦日子。

原想着外甥女来了,家里粮食不够吃,少不了要饿肚子的,正愁的不知如何是好,楚榆就买了这么多吃的贴补家用,直接叫他们从窝窝头升级成大米白面了!

舒二舅妈喜出望外,“楚榆,你这是……赚到钱了?”

舒二舅也不敢相信,“真有人收那夜明砂?”

“有的,二舅,听人说市里收购价格更高,我打算一会就去铲夜明砂,趁日头好晒干了明天去市里卖,顺便再去看看我妈和楚楚。”楚榆说道。

舒爱国很高兴,外甥女知道赚钱,做事也比从前靠谱,小小年纪就能把这家撑起来,叫人觉得前途一片光明,连带着也就没那么担心,舒蕙离婚后的日子该怎么过了。

舒二舅妈打了盆井水过来,“热坏了吧?快洗洗!我还说你今天肯定卖不出去,就不用帮你铲夜明砂了,谁知楚湘说,卖不卖出去都先备着点,也不费事。这不,她带着芸芸和小江去山上铲夜明砂了,早上就铲了四麻袋,估摸着下午只多不少。”

冰凉的井水镇得楚榆通体舒畅,她头一次感受到有弟弟妹妹的好处。

舒二舅妈把大肠拿去洗了,农村人舍不得用面粉洗猪大肠,用的都是草木灰。

等二舅妈把大肠处理干净后,楚榆撸起袖子去了厨房,干煸肥肠并不难炒,难的是没有调味料。

厨房只有半瓶白酒,一小瓶油,一包盐,墙壁上挂着干大蒜和干辣椒,还有叫不出名的干叶子。

也难怪这时候乡下人食材单一,其实乡下物产丰富,吃的一点不少,水里游的,田里种的,天上飞的都能吃,问题是山关村的地理位置不南不北,能吃的食物都不大适合清蒸。

好比水里的鱼,山关村和周家村的鱼都带草腥味,祖祖辈辈试验过多次,那些个草鱼蒸出来一股子怪味,适合清蒸的鲈鱼和鳜鱼并不常见,就算有,以这两种鱼的价格,吃不起饭的乡下人也不会买来吃。

没有调味料,又舍不得放油盐酱醋,尤其舍不得放油,这菜能好吃才怪。

放了葱和生姜同猪大肠一起煮,没有大料和料酒,就用二舅过年都没舍得喝的散装白酒。

“舅妈,香叶桂皮八角花椒这些没有吗?”

邓芳萍心痛得像死了周建安似的,盯着那少了一厘米酒的酒瓶子,打起精神道:

“没有,”邓芳萍取下墙上的叶子,“咱们山关村村民都用这个调味,不知道学名是什么,但能去腥提味。”

楚榆抓了一把放进去,煮了一个多小时,切段入油锅干炒。

倒油时,锅中滋啦一声,邓芳萍差点心脏病复发,无论如何都不肯让她自由发挥了。

再发挥下去,钱没赚到,家底先给糟蹋没了!

楚榆笑笑,记忆中小江跟人下河洗澡,摸了两条鱼上来,回家被二舅妈好一顿说,摸这玩意回来,鱼刺多处理麻烦,还得费油去炸,鱼不要钱,可油金贵,吃不起饭的人哪舍得吃油,大舅妈心疼油属实是正常的。

小江和楚楚几人在山上边馋夜明砂边玩,走到家门口,远远闻见一股子奇异的香味。

“大舅家又吃肉了!”小江丧气地说。

芸芸鼻子尖,“我怎么闻着像咱家厨房冒出来的?”

小江撒腿往家跑。

楚湘看见自行车就知道她姐回来了,娘和楚楚都不在,白天就她一个人寄住在舅舅家,心里多少不踏实,看到姐姐就高兴了。

“姐。”

“回来了?洗手吃饭。”

楚榆把他们铲回来的五麻袋夜明砂摊开晾晒,乡下人一天吃两顿饭,这会子也才四点多,日头高高的,晒到明早就能干了。

楚湘瞥见桌上的干煸肥肠和白米饭,眼都亮了,舅舅家的饭菜实在没啥油水,她顿顿吃不饱,大肠不如猪肉好吃,却到底有点油水,再说这干煸肥肠炒的油花花的,一看就很入味,拌着白米饭贼拉香。

楚湘去拿碗筷盛饭,芸芸带小江去洗手,一家人到底吃了顿饱饭。

隔壁舒大舅一家也闻到了香味。

舒建党放下筷子,蹙眉道:“我怎么闻到猪大肠的味道?该不会是老二家吃的吧?”

“穷成那样,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养舒蕙母女四人,你以为他还有钱吃猪大肠?”舒大嫂满脸鄙夷。


肉用马粪纸包着,楚榆特地把自家的肉挂在车后座,与送人的肉隔开。

灌县在德阳市的北边,与山关村在反方向,去灌县正好要路过德阳市区,这一趟也算顺路了。

俩人骑了足足四个小时,临近中午才到了灌县的盐水村,舒爱国怕楚榆身体弱吃不消,还好原主年轻,最近又早睡早起,身体恢复的不错,四个小时倒也不算什么。

中午路上没啥人,日头又晒,俩人走了好久才遇到一个挑水的老汉。

舒爱国下车打听:“大爷,您知道郑老九家怎么走吗?”

老汉瞥他一眼,“听你口音是郑老九老家的吧?他家住在村子倒数第二排,沿着大坝一直走就到了。”

舒爱国谢过他,舅甥俩人一路骑到郑老九家。

郑老九正在门口锯木头做木架,见到他愣了一下,扔下锯子激动道:“老舒!”

舒爱国呵呵笑道:“老九,叔来看你了!”

郑老九笑着直捶他后背,“你这家伙还是老样子!就喜欢占我便宜!”

楚榆头一次见识到中年男人的友情,格外新鲜,没想到老实沉默的二舅还有这样鲜活的一面,到了郑老九面前跟个没长大的孩子似的,还会开玩笑呢。

果然,那句话怎么说来着,男人至死是少年。

几人寒暄几句,舒爱国才提起这次的来意,郑老九也才知道舒蕙竟然离婚了,想当年郑老九情窦初开时,还曾暗恋过少女时期的舒蕙,奈何两人有缘无分,郑老九后来也娶妻生子。

年少时的梦中情人过得不好,郑老九多少有种物是人非的感觉,不是对舒蕙还有感情,而是一种成年人的感慨,年少时大家都差不多,谁能想到后来不同的境遇呢?

郑老九看向楚榆,他年前回老家时还听他老娘提起过,说舒蕙的大女儿模样太出挑,十里八乡都找不到那样的,郑老九还寻思着一个乡下姑娘能有多出挑,谁知竟美到这种程度。

“这就是楚榆?”

楚榆笑着喊人:“郑叔叔好,我是楚榆。”

郑老九抽着烟直点头,“不错,落落大方又不怕人,是个做生意的料。”

一阵寒暄后,舒爱国把肉和苹果从车把上取下来,顺势提到鹌鹑的事。

“最近价格涨了点,鹌鹑蛋的批发价也要四分钱一个了,我这边有几个固定的客人,你们想要,我一天至多给你们一百五十个。”

四分钱批发价有两三分钱的利润,一百五十个鹌鹑蛋只能赚四块多钱,这还没算上人工和耗损,没算上从坝头村过来的五个多小时车程。

不过要是能攒个六七天来一次,一次赚个二十块钱,倒也是值得的。

郑老九又道:“也是你们运气好,夏天就是鹌鹑的孵化期,你们可以带点蛋回去自己孵化,孵化期十七天天,再等个四十五天就能下蛋,前后差不多两个月时间。”

两个月太久了,对楚榆而言,时间成本很宝贵,眼看着前世的五套房产和巨额存款化为乌有,她迫不及待要在八十年代发家致富。

如今遍地是商机,卖农副产品更是一天一个行情,两个月后,鹌鹑热都过了,谁知道这鹌鹑还好不好卖?

要是众人见行情好,一窝蜂来卖鹌鹑,她连鱼尾都吃不到。

说到底,她卖鹌鹑是想蹭热度赚个快钱,管他长不长久,把钱赚到手再说,当然是越快越好。

要是能买点鹌鹑苗回去,一边下蛋一边孵化小苗,就能快很多。

楚榆生了这个念头,就问:

“郑叔叔,您这的鹌鹑苗能售卖吗?”

郑老九笑笑,鹌鹑蛋生意一直好做,却也没有太火爆。

八十年代初,人们思想保守,信息获取也慢,这鹌鹑在外头身价大翻身了,可知道他这养鹌鹑的人还真没几个。

天气炎热,收鹌鹑蛋那几人都保守,生怕收去的鹌鹑蛋卖不掉,隔日会坏掉,一次也就收三四百个蛋。

再加上灌县离德阳市区远,来回颠簸容易有耗损,这就造成了农贸市场老板没货卖,他这边货卖不出去的尴尬场面。

不过他还是笑道:

“鹌鹑苗很紧俏,别人我是不卖的,但以我跟你舅的关系,不卖也得卖啊。”

郑老九沉吟后又说道:“可以给你们三百鹌鹑苗,三百个能孵化的鹌鹑蛋,我收别人至少要一百五,收你们就算一百,先欠着,等你们赚了钱再给我。”

舒爱国倒没吃惊,这年头赊账很正常,更何况他跟郑老九是穿一条裤子的兄弟,可楚榆却不这么想。

给苗给蛋还赊账,这年头的人还真比后世有人情味。

看来男人间的友情还是挺值钱的。

舒爱国问:“苗和蛋什么时候能给我?”

“你得先回去准备木架子,像我这样,一层叠一层,一个五层或六层,等你准备好再来接回去。”

前世楚榆见过别人养鹌鹑,鹌鹑个头小,用笼子一层层往上叠,不像养鸡,需要圈一块很大的养鸡场散养,十分占地方。

这年头笼子不好买,郑老九就自制了木头架子,这木架子显然是改良过的,盐水村通了电,郑老九还自制了一个简单的发热装置,看着是帮助鹌鹑加温用的。

说到底,没有信息来源,一切都是自己摸索着养的,不过乡下人都养过小鸡,养鹌鹑更容易上手。

郑老九生怕他们不懂养鹌鹑,拉着他们去厨房看他的鹌鹑架。

灰色绒毛的小鹌鹑乖巧地站在架子里,挨挨挤挤也不闹事。

一个一米多长的木架竟然能养上百只鹌鹑,还真是省事又不占地方。

养鹌鹑省事就罢了,鹌鹑蛋个头小还贵,这玩意好养又好卖,不是下金蛋是什么?

楚榆越看越眼热,身上还有三十块钱,就想拿这笔钱跟郑老九买点鹌鹑蛋。

“算你运气好,今天买鹌鹑蛋的两老头一直没来进货,我这还有一千个蛋,就算你三分钱一个吧。”

三分钱一个,放到市场上至少能卖六分,一来一去就有三分钱的利润!

楚榆以为最多能买一两百个,没想到郑老九也是个讲义气的,想必是为了成全她要得罪那两个客人了。

她连忙嘴甜道:“谢谢郑叔叔。”

嘴甜人不怪,郑老九心里对楚榆的评价也挺高。

虽说遇上一个不靠谱的爹,可人姑娘漂亮、有礼貌、会说话、胆子还大,这样的姑娘不出头都没天理了!

真不知道周建安那杂碎是怎么想的!

好好的老婆闺女不要,帮别人养孩子!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