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趣书网 > 现代都市 > 全集小说推荐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

全集小说推荐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

小鸟非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军事历史《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是作者“小鸟非”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作,陈楚朱标两位主角之间故事值得细细品读,主要讲述的是:木桶里的火药就会减少,爆炸的那天,也不会一发不可收拾、”陈楚话音落定,朱标心中细细琢磨着,不过片刻,站起身,朱标开口道:“先生,您的意思是说,朝廷得到百姓的拥护,一切危机都有极大的化解可能,而一旦朝廷的政令和百姓走向对立面。”“如此的话,一点风吹草动,民不知国,国不知民,大厦将倾矣。”听着朱标的感悟,陈楚愣了片刻,含糊其辞的点了点头道:“差不多就是这......

主角:陈楚朱标   更新:2024-02-09 12:04: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陈楚朱标的现代都市小说《全集小说推荐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由网络作家“小鸟非”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军事历史《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是作者“小鸟非”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作,陈楚朱标两位主角之间故事值得细细品读,主要讲述的是:木桶里的火药就会减少,爆炸的那天,也不会一发不可收拾、”陈楚话音落定,朱标心中细细琢磨着,不过片刻,站起身,朱标开口道:“先生,您的意思是说,朝廷得到百姓的拥护,一切危机都有极大的化解可能,而一旦朝廷的政令和百姓走向对立面。”“如此的话,一点风吹草动,民不知国,国不知民,大厦将倾矣。”听着朱标的感悟,陈楚愣了片刻,含糊其辞的点了点头道:“差不多就是这......

《全集小说推荐睁眼人在牢狱,一言扭转大明国运》精彩片段


诏狱。

“先生,气候变化左右百姓耕种,气候温润时,耕种收获够多,气候不好时耕种收获变少,气候不会几百年都一个样子,不会一直高,也不会一直低,那以大明举例。”

“大明要用何种方式,确定红线?”

朱标琢磨了大半天,心中已经有了大致猜测,但这新奇的说法,将一切都归结在气候变化上,当真是闻所未闻。

但是粮食的重要性,朱标还是知道的。

“这个…要看大明的体量,需要更多,更精准的数据才能预测,不过,前边说的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天能左右气候变化,这是人所不能及的。”

“但天并不能直接替人做决定,道家说,大道五十天衍四九,遁去其一,一线生机。”

“气候的变化,如果朝廷的政令变革,因地制宜的施政,还是有机会拯救,并且延续传承。”

“怕就怕,气候断崖式变化时,朝廷日薄西山,政令不通,朝堂百官只想捞钱,皇帝自我蒙蔽,不知民间疾苦。”

“若是这样的话,在先进的制度,在完善的体制,在庞大的体量,在气候变化这个导火索下,瞬间爆发,造成的结果必然是毁灭性的。”

“你见过火炮吗?”

陈楚望着朱标,总感觉自己讲的晦涩难懂,怕朱标理不出头绪,开口询问道。

“火炮?当然见过,城门楼上很多呢、”

朱标毫不掩饰,早在大蒙古国时期,火炮就已经开始应用,但比例较少,而元末明初时期,火器已经成为战争的关键。

西方世界的火药就是大蒙古国带过去的。

“这个火药堆积在一起,平时不会怎么样,但要禁明火,一旦火星子落下去,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轰然爆炸,一切推倒重来。”

“你可以理解为,火星子就是气候变化,引线就是朝廷的政令是否通畅,当权者对民间的情况是否深知,是否能因地制宜的施政。”

“朝廷的政令通畅,能够明白民间疾苦,百姓不易,因地制宜的施政能够获得百姓的拥护,这个木桶里的火药就会减少,爆炸的那天,也不会一发不可收拾、”

陈楚话音落定,朱标心中细细琢磨着,不过片刻,站起身,朱标开口道:“先生,您的意思是说,朝廷得到百姓的拥护,一切危机都有极大的化解可能,而一旦朝廷的政令和百姓走向对立面。”

“如此的话,一点风吹草动,民不知国,国不知民,大厦将倾矣。”

听着朱标的感悟,陈楚愣了片刻,含糊其辞的点了点头道:“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吧,宗旨没有差别。”

“这就要说回来继承人传承制度了,还是那句话,能者上庸者下,那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能者,是贤者,是圣主明君。”

“不说多的,便是两个兄弟之间争夺那个东西,是不是要在朝中拉拢自己的亲信,为自己说话站台,时间一长就会形成党争,党同伐异的道理,你读那么多史书肯定比我清楚。”

“党争一旦形成,没有胜利者,通通都是失败者。”

陈楚话未说完,朱标疑虑道:“先生,胜利者也是失败者?”

“我不是很懂政治,但从我的理解中代表大多数人判断,胜利者必然会对失败者赶尽杀绝,包括给失败者站台的朝廷大臣,这不就是内耗吗?内耗不就是失败的吗?”

“而如果是立嫡立长,早早确定君臣关系,就可以倾心培养,甚至让朝廷的所有力量都成为继位之君的人。”

“从各个方面来看,立嫡立长都是稳健之策,但…”

陈楚忽然想起了什么,摇了摇头叹息道。

微微一怔,朱标轻声询问道:“先生?还请详说。”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不能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就比如我不知道我哪天会被拖出去在窗口外边被砍头。”

“你能确定,你那天会被拖出去砍了吗?生死不由人啊。”

“立嫡立长的最大危机,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所有努力,一切心血,付诸东流,这是无法预测,无法防范的。”

陈楚叹息一声,他想到了洪武朝的太子,虽然不是很了解历史,但毕竟是学过国运论的,洪武朝太子的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明朝的国运,以及大明朝的初期政策。

譬如,朱标死的三月后,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次年爆发蓝玉案,蓝玉案死的都是什么人?

那都是妥妥的太子党啊,是给朱标用来稳固江山,坐朝施政的庞大班底,他死了这些人非但没有大用,反而成了可能会造成大明政局动荡的根源。

农民乞丐出身的朱元璋知道自己不可能长生不死,他也没追求过那虚无缥缈的东西,但他用自己的目光来看,他活着的时候,蓝玉等太子党不会怎么样。

但他死了,一旦蓝玉领兵逼宫,拥立吴王朱允熥登基,作为朱标正妻嫡子的朱允熥自然有继位的法理身份。

那样的结果无疑是外戚乱国。

那时他已经死了,无法左右任何事情,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元功宿将,一朝尽矣。

毕竟,他总不能杀自己的孙子吧…

停顿良久,朱标深吸一口冷气,低下头道:“先生说的正是,但那些事情都是天定的,人又岂能左右自己的生死大限。”

“先生,还是说一说粮食问题吧。”

朱标知道陈楚不知他的身份,这番话也只是提出立嫡立长的危险性罢了。

“嗯?粮食问题,还是要看耕地,有多少耕地产多少粮食,这是不变的天地运转规则,就像日升日落一样。”

“天下就那么大,即便大明把整个天下所有能种粮的地方都拿下来,结果也是一样的,地力有用尽的一天,耕地有占尽的一天。”

“不过耕地问题解决不了,可以从产量上找办法,比如用提高灌溉比例,提高地力,培养维护土地,还有就是提高耕种效率。”

陈楚摇了摇头,当然,粪便也是化肥的一种,但那毕竟是天然的。

而如果搞化工厂,那还是算了吧,在自己搞哪有去别人家搞来的舒服!

“先生,灌溉比例是建设水渠,地力是要施加粪便,维护土地如何维护?那个耕种效率又是什么?”

朱标思量片刻,他对农事不能说是尽知,但也是下过田的,也见过百姓春播秋收时的场景。

“维护土地是保护水土不会流失,在缺水少水的地方植树造林,将地下水分锁住在一片区域内,时间长了就能恢复地力。”

“但这往往需要很漫长的时间,要一代人,两代人,甚至三代,四代人的坚持不懈,把沙漠变成塞上江南。”

“至于耕种效率,简单的说法就是,比如一百个人耕种五十亩田,一百个人和三十头耕牛耕种三百亩地。”

“提高耕种效率要从工具上想办法。”


洪武七年,十月初七。

自从朱标离开诏狱,已经过了数日,陈楚缩在角落里,周围的牢房也空空荡荡的。

根本没人能和他说话,更没人吹牛逼了。

但好在,这几日在牢房外的行刑场上,并没有人被砍头。

哗啦啦。

牢房的大门被人打开。

“床房那边,再加个炭炉,桌子摆好,笔墨纸砚伺候着。”

一名锦衣卫小旗官,带着自己的弟兄们,抬着一张木板床,床上还放着两床被褥,和这诏狱形成巨大的视觉冲击。

“火炉就放床边吧,天马上转凉了,你们俩就在这里守着,先生要什么,只要不是让你们带他越狱,其他的,无有不允,明白了吗?”

小旗官指挥着众人将木床和火炉放下,走到牢房门口,对着两名锦衣卫说道。

“喏!”

守在门口的锦衣卫,应声赶到。

看着木床,床边摆放的火炉,陈楚心中一惊,连忙上前两步,站在牢房门口道:“两位官爷…呸,两位军爷,这是什么情况?”

“没什么情况啊,都是给您准备的,外边的人和我家指挥使说了,你的勾红暂时下不来,让我家指挥使照顾着点你。”

“不过你也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别给老子提什么过分的要求,不然的话,老子没有勾红虽然不能杀你,打你一顿还是够的。”

锦衣卫亮了亮手里的刀子,牢房内的陈楚缩了缩脖子,心中七上八下的走到木床边坐下。

“终于不用睡地砖了。”

见锦衣卫看着他坐在床上并没有什么反应,陈楚心中大喜过望,仰头躺在木板床上。

哪怕是个木板床,只有两份粗糙的被褥,这待遇在诏狱里,也绝对找不到第二份了。

“难不成是楚河出去,和他爹说了,他爹走门路找到了锦衣卫指挥使…”

“要是这样的话,我可还要谢谢他嘞。”

思来想去,陈楚在这诏狱里认识的人,都死了,死在他这间牢房墙外的行刑场。

唯一出去的,可能会挂着他的人,也只有那个谈吐不凡的楚河了。

联想到楚河是子告父,闹到锦衣卫来羁押,那肯定是家族势力极大的,至少…他爹应该在朝中位极人臣吧…

“只是,楚姓…不记得大明朝有什么楚姓高官啊…”

心中细细思量着,转过身,陈楚晃了晃脑袋,暗暗思忖道:“大明朝我也就知道皇帝,太子,常遇春还是倚天屠龙记认识的,有个姓楚的高官,不知道也正常。”

双手拉着被褥盖在身上,这诏狱里潮湿的可怕,不过自从火炉和木床安排上,难得的,陈楚睡了个安稳觉。

翌日清晨。

刚刚睁开眼睛,便见守在门口的锦衣卫,端着木炭走进牢房,替陈楚换了火炉,又退了出去。

“我靠,在诏狱里能有这待遇,难不成我不是贪官污吏的亲戚,是朱元璋的亲戚?”

陈楚睁大双眼,一脸不可置信的看着退出去的锦衣卫。

在这诏狱,谁敢使唤他们这群爷啊,那真是一个不开心,一顿毒打都是轻的。

就算真的打死了,最多不过些许责罚,让人家给偿命?做梦呢吧!

躺在床上不愿起身的陈楚,忽然听到房门被人推开,昨日来送木床火炉的锦衣卫小旗走了进来道:“放风的时辰到了,走吧。”

“啊?嗷嗷嗷,军爷,我自己走。”

……

一片空旷的平地上,陈楚一脸茫然,上一次他放风,这个地方可是一个人都没有的。

不对,是一个犯人都没有的。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