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非遗文化传承协会的会议室里,红木长桌被顶灯照得发亮,投影仪的蓝光在墙上投映出网络舆情的实时数据。沈崇山会长的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屏幕上 #周鹤年资本傀儡# 的词条正以每分钟千次的速度刷新,评论区里,“非遗已死骗局滚出” 的恶意言论如潮水般翻涌。
“沈会长,文旅部刚刚发来问询函。” 秘书长将平板电脑推过桌面,屏幕上鲜红的加急标志刺得人眼疼,“公众对非遗项目的信任度下降了 17%,再不出面,整个行业都会受影响。”
会议室陷入死一般的寂静。角落里,副会长李明远摩挲着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晦暗不明。三个月前,他主导的非遗商业化项目因过度包装被央视点名,此刻他比谁都清楚,周鹤年这场舆论危机,一旦处理不好,将成为压垮协会公信力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提议立即召开专家论证会。” 沈崇山突然起身,西装袖口扫过堆积如山的资料,“把周鹤年从艺六十年的档案全调出来,包括他在汶川地震时义务教授灾区儿童竹编的影像资料。”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会议室里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我们要让公众知道,什么才是非遗传承人的脊梁。”
深夜的档案室,霉味混着纸张的陈旧气息扑面而来。工作人员举着手电筒,在密密麻麻的文件柜间穿梭。当那卷布满灰尘的录像带被找到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2008 年的画面里,周鹤年蹲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手把手教孩子们用竹篾编小船,余震不时摇晃着帐篷,他却始终面带微笑。
与此同时,由七位国家级非遗专家组成的鉴定小组正在星光工作室紧张工作。他们戴着白手套,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周爷爷的竹编作品,从经纬密度到篾片厚度,每个细节都被记录在案。“这双面立体编织法,机器至少要十年才能模仿个形似。” 竹编大师王建国举起一盏竹灯,灯光透过镂空的竹叶图案,在墙上投下摇曳的光影,“而周老的作品,连叶脉的走向都带着灵气。”
公告的撰写工作更是精益求精。协会文案组连续奋战 48 小时,逐字逐句推敲用词。“‘匠心’这个词太轻飘飘,换成‘六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沈崇山指着电脑屏幕,“把周老拒收百万代言费的事情加进去,让公众看看,什么是真正的非遗人。”
当公告初稿完成时,天已经蒙蒙亮。这份长达 12 页的文件,不仅有周鹤年的从艺履历、作品鉴定报告,还附上了 37 位徒弟的联名信。信中,他们回忆师父如何在寒冬腊月里,把仅有的炭火让给学徒,自己却冻得手指僵硬仍坚持编织。
发布时间定在了晚上八点黄金档。协会官方账号刚推送,各大媒体便纷纷转载。微博、微信、抖音,所有平台都被这份公告刷屏。视频里,周鹤年年轻时在竹林里选竹的画面与现在带病工作的镜头交替出现,背景音乐是他亲自演奏的竹笛曲,悠扬的旋律中,诉说着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半生坚守。
舆论场瞬间沸腾。起初,仍有部分水军试图带节奏,但网友们自发组成的 “护竹队” 迅速反击。一位竹编爱好者将公告中的专业数据制成图表,详细对比机器编织与手工的差异;还有网友翻出周爷爷二十年前在国际非遗大会上的演讲视频,视频里,他用英语向世界介绍竹编文化的模样,让无数人热泪盈眶。
随着越来越多的细节被挖掘,风向彻底扭转。有记者实地走访周爷爷的老家,发现他将大部分收入都投入到竹编技艺的保护中;他资助的贫困学生,如今也有不少成为了竹编艺人。这些真实的故事,如同一把把利剑,刺破了谣言的虚假外衣。
刘伟坐在黑暗的办公室里,死死盯着手机。他联系的 “独立撰稿人” 纷纷发来消息,要求终止合作。“沈崇山这招太狠了,” 其中一人在语音里带着颤抖,“公告里的证据太扎实,我们再发文就是找死。” 刘伟愤怒地将手机砸向墙壁,屏幕碎裂的声音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刺耳。
而在医院的病房里,周爷爷的病床前摆满了网友寄来的礼物。有孩子画的竹编画,有年轻人写的鼓励信,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竹子标本。顾晗将手机递到老人面前,念着网友们的留言:“爷爷,我报名了您的竹编网课等您好了,我带孩子去看您”。周爷爷的眼眶湿润了,他挣扎着坐起身,对顾晗说:“扶我起来,我要开直播,我还有好多竹编故事,想讲给大家听。”
这场风波过后,星光工作室的直播间再次热闹起来。周爷爷的直播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吸引了更多关注。他的徒弟们也纷纷加入,在直播间分享各自的竹编故事和技艺。协会趁热打铁,推出了 “非遗传承人守护计划”,周鹤年成为首位形象大使。
而刘伟,在舆论的声讨下,不得不退出了相关行业。他曾经以为,资本可以操控一切,但他低估了公众对真相的渴望,更低估了非遗传承的力量。这场舆论战,不仅还了周鹤年一个清白,也让更多人看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担当,让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更加坚定而明亮。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鹤年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学校邀请他去讲课,博物馆展出他的作品,年轻人开始以学习竹编为荣。在江南的竹林里,新的竹苗正在茁壮成长,它们将在新一代传承人的手中,编织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华夏非遗文化传承协会,也因为在这场风波中的担当,赢得了公众的信任,继续为非遗传承事业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