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棣徐妙云的现代都市小说《争名夺利朱棣徐妙云 番外》,由网络作家“朱棣”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院。杏树下。朱棣摆弄着犁。前世,往上数两代就是泥腿子,小时候回农村,见过犁,见过耕地。甚至还跟在耕牛、骡子后面,可劲儿撒欢玩过。但明朝的农具,和他见过的农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就比如这犁!不说全部铁的吧。至少翻土的铲头,犁铲总该弄个铁的吧?而眼前的犁铲,是用坚固的榆木做成的,外面包了一层薄薄的铁皮。就是包铁皮,也不是整个犁铲都包裹。只在边缘包了一圈。看着打磨掉锈迹,变光滑,可怜巴巴的一小圈铁皮,朱棣摇了摇头,起身同时,嘀咕道:“生产力太落后了。”如果有一把好犁,再加上大黄。会耕种的好把式,一天少说也能翻耕四五亩地。十亩田,最多三天就能耕完!现在嘛……难说喽!可能得十天时间吧。毕竟,他本身就是个二把刀。摆好犁,转身回屋。小屋有了新气...
《争名夺利朱棣徐妙云 番外》精彩片段
小院。
杏树下。
朱棣摆弄着犁。
前世,往上数两代就是泥腿子,小时候回农村,见过犁,见过耕地。
甚至还跟在耕牛、骡子后面,可劲儿撒欢玩过。
但明朝的农具,和他见过的农具,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就比如这犁!
不说全部铁的吧。
至少翻土的铲头,犁铲总该弄个铁的吧?
而眼前的犁铲,是用坚固的榆木做成的,外面包了一层薄薄的铁皮。
就是包铁皮,也不是整个犁铲都包裹。
只在边缘包了一圈。
看着打磨掉锈迹,变光滑,可怜巴巴的一小圈铁皮,朱棣摇了摇头,起身同时,嘀咕道:“生产力太落后了。”
如果有一把好犁,再加上大黄。
会耕种的好把式,一天少说也能翻耕四五亩地。
十亩田,最多三天就能耕完!
现在嘛……
难说喽!
可能得十天时间吧。
毕竟,他本身就是个二把刀。
摆好犁,转身回屋。
小屋有了新气象。
添了新家具。
窗前,摆放着一张崭新的桌子。
是朱棣前些天亲手打造的。
闲暇时间,他们可以坐在这里读书。
徐妙云坐在桌边,低着头,认真用白泥在一件衣服上画下一条线,听到动静,唇角浮现点点笑意,头也不抬,询问:“都准备好了?”
“好了,随时都可以开始!”朱棣边洗手边笑道,同时转头看去……
随即,眉头微皱……
下一秒,手也顾不上擦了,箭步走过去,伸出湿漉漉的手,握住徐妙云手腕,“这件衣服,你好像很喜欢,怎么要剪了?”
徐妙云笑着抬头,“我也要准备呀,我这些衣服,平日在家里穿还行。”
“可不适合下地干活穿。”
出嫁带来的衣服中,除了嫁衣外。
凡是裙摆拖着地面的裙子,都没带。
不适用!
带来的裙子没问题,可上身长衫及膝,还是太长,地里干农活不方便。
得改成短衫。
像村里婶子们,短衫配裙子。
“之前挖野菜时,我向二婶儿请教了如何耕地。”
“二婶儿说,初学耕作,你在后面掌着犁的方向,我在前面牵着大黄,会更轻松容易些。”
朱棣笑了,这些他当然知道,他家往上数两代就是泥腿子。
取下徐妙云手中剪刀,笑道:“农村这点活不难,我自己摸索摸索,很快就能掌握。”
“咱们家总共也就十亩地,用不着你下地。”
“那不行!”徐妙云十分固执道:“我们是一体的,既然要做农民,田里的活,我就要学会,都交给你一人,你吃不消。”
“而且,都让你做,村里乡亲就会说,四郎家的大丫,到底是个娇滴滴的大小姐。”
“我可不想成为,乡亲们口中的懒婆娘!”
噗!
认真说完,她率先就忍不住笑了。
含笑的眼神,却格外坚定固执。
四郎家的大丫、懒婆娘?
朱棣也被逗笑了,同时很头疼,从含笑,却格外固执坚定的眼神,他就知道,想说服,有难度……
“这种赔本的买卖我可不做!”
徐妙云不解看着,“赔本?”
朱棣掰着手指头,笑道:“首先,你是我的妻子,我的女人,其次,还是个大美女对不对?”
抿唇忍笑,徐妙云含羞瞪了眼……
“你跟我下地干活,变成二婶儿、四婶儿那样的黄脸婆,我的损失太大了!”
“赔本买卖,不干不干,坚决不能干!”
连连摇头说完,又凑到徐妙云耳边,也不知,低笑说了些什么。
只见不等说完,徐妙云就俏脸通红,虚握着手,含羞作势,要打人……
笑着握住徐妙云的手,朱棣郑重道:“说实话,我没想到,被贬为庶民后,你会自己把自己嫁过来。”
……
“家里的事情也很多。”
“你每天要洗衣做饭,还要喂小蠢货,足够了!”
这是他的真心话。
徐妙云抬头……
脸上羞红还未褪去,看着朱棣,认真道:“家里这些事情,我抽空就能做完,村里谁家女人,不洗衣做饭?不喂家禽?”
“下地干活绝对不行!”
这种亏血本的赔本买卖,他绝不干!
把美娇妻变成黄脸婆,还少赚了力量点。
怎么算,都是血亏!
“不过……”朱棣脑海灵光一闪,激动道:“有件事很适合你!”
“乡亲们,对咱们很不错。”
“村里的孩子也不少,三四十个。”
“这些小东西,成天不是下河摸鱼,就是上树摸鸟蛋。”
“要不,你给他们当先生,教他们识文断字。”
“作为交换,让杨八叔他们教我耕地,如何?”
当先生?
徐妙云有些犹豫,不自信,“我一个女子,能当先生?”
“怎么不能!你可是女诸生!”朱棣十分自信笑道,说着,抓起徐妙云的手:“走,我们现在就去召集乡亲们。”
“你不自信,那就问一问乡亲们的意见!”
“看他们,信不信你!”
……
公祠。
土桥村是一个安置村。
没有大姓,也没有大地主,士绅。
公祠也是以前,一位本地大户人家的祠堂,战乱中,这户人家败亡。
新村建立后。
祠堂就成了公祠。
里面祭祀的不是各家祖宗,是龙王之类的神仙。
村里祈雨之类的祭祀活动,就在公祠进行。
朱棣把乡亲招呼到公祠,说明目的后,余光瞥了眼,略微有些紧张的徐妙云,笑问:“各位叔伯婶子,你们觉得怎么样?”
“愿不愿意让我家大丫,给你们家孩子当先生。”
话音尚未落下,乡亲们就激动起身,惊喜交加大声响应。
“愿意!太愿意了!”
“四郎,你不是骗俺们吧?”
“俺……俺娃也能识文断字吗?”
“四郎家大丫可是书香门第,或许咱们娃娃,将来还能考个功名呢!”
“四郎、大丫,你们就是俺家的恩人,俺娃将来要是能考个功名,俺让他一辈子记得你们的恩情!”
……
朱棣笑着转头,眼神示意:你看。
乡亲们都看着呢!徐妙云把头侧向另一边,唇角却不由微扬,泛起点点笑意。
“大家安静!”朱棣笑着抬手,祠堂内瞬间安静后,继续说道:“既然要办咱们土桥村学塾。”
“我们就要有上学的地方。”
“我看,公祠就可以利用起来。”
“不过,得修补一下屋顶,打造桌椅,打造练字使用的沙盘。”
“需要咱们一起动手……”
不等话说完,乡亲们纷纷笑着大声回应。
“四郎,大丫,这些事情就交给俺们!”
“对,你们负责指挥就行,这点活,天黑前就能做完!”
……
这一天,整个土桥村热火朝天。
大人们忙碌着,打造桌凳、沙盘、修补公祠屋顶,孩子们嬉笑穿梭在大人中间。
于此同时。
一只信鸽,带着朱棣、徐妙云要在土桥村办学堂的消息。
悄无声息飞出村子……
四月末。
大明境内,主要产粮区的农耕,基本进入尾声。
御书房。
左相徐达,右相胡惟庸,向朱元璋汇报着各地汇总上来的农耕情况。
当然,主要是胡惟庸汇报。
徐达任左相,是被朱元璋强行赶鸭子上架。
目的很简单。
遏制相权。
李善长任左相期间,对皇权表现出的侵蚀、对抗,已经让朱元璋产生了警惕。
李善长去职退隐后,朱元璋就不希望,再有第二个李善长。
故而扶持徐达,牢牢占住左相的位置。
徐达,是朱元璋伸向中书省的,一只强有力大手!
徐达平日不管事不假,可左相在制度设计中,先天性就是文官之首,拥有压制右相的权力!
如此,即便中书省联合起来,想做某些,朱元璋不支持,不赞同的事。
朱元璋也不需要亲自下场镇压。
只需把心思透露给徐达,徐达就可借助左相权力,在中书省内反对、镇压。
再不济,也可以把问题,拖在中书省内。
某刻。
胡惟庸合上奏折,笑着总结:“陛下,根据各地汇总情况,总体来说,今年春天,各地风调雨顺,墒情不错。”
“百姓耕种积极性也很高。”
“除了北方,黍子之类的作物,尚未到种植季节。”
“天下各地的农耕完成度很不错。”
“好!”朱元璋高兴的拍了拍龙椅扶手。
粮食多重要,没人比他这个,即当过农民,又在当皇帝的人,更清楚了。
“命令各地不得放松。”
“要密切关注洪涝、虫害等一系列,影响秋收产量的事情。”
“另外,天下承平已经九年,战争烈度逐渐降低,你们合计合计,朝廷有没有能力,进一步降低一些百姓负担。”
“咱这段时间,读史,看过历朝历代的田税法。”
“宋朝每亩收一升田税。”
“元朝每亩收三升田税。”
“本朝每亩收五升田税。”
“宋朝为何很富裕?咱没看懂。”
朱元璋微微皱眉,宋朝虽软弱,还割地赔款,却又能保持富裕,实在让人不解。
微微摇头,继续说道:“本朝收五升田税,百姓可以生活,可以果腹。”
“元朝收三升,看似比本朝还少,为何百姓却活不下去?”
“立国不足百年,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呢?”
“咱在元朝生活过,对此深有体会,元朝设定的田税法的确不高,但地方官贪婪无度,派发的苛捐杂税太重太多。”
“你们考虑减轻百姓负担,要从本朝制度设计,以及田税额度,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要尽可能,找到一个平衡,确保国家有钱粮,保持强盛,同时百姓负担最小。”
胡惟庸眼皮敏锐跳了跳。
制度设计!
皇帝是什么意思?
胡惟庸一时半会儿,猜不透朱元璋到底隐晦暗示什么。
于是,笑着应承道:“臣会马上召集同僚,征求各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尽快拿出一套可施行的方案。”
话落,立刻转移话题,“陛下,卫所军户逃逸已经调查清楚了。”
“系卫所官员,利用手中权力,把军户当做自家佃户引发。”
“卫所官员,让军户中的泥瓦匠,无偿给他们修建华宅。”
“春耕,让军户无偿先给他们耕种,秋收,让军户……”
啪!
朱元璋猛地拍案,脸色漆黑看向徐达:“把这些贪得无厌的畜生斩首!传首各地卫所!”
“让其他人看看,胡作非为的下场!”
“遵旨!”徐达赶忙领命。
“徐达留下。”朱元璋摆了摆手。
胡惟庸行礼后,离开。
哼!
好一会儿,就在徐达准备开口宽慰时,朱元璋哼了一声,转而笑道:“这段时间,你家那几个小的,有没有往土桥村跑?”
“臣严令他们,不准去土桥村。”徐达脸色变了变,忙起身说道。
朱元璋笑着摆手:“坐下坐下,咱不是要追究谁,既然你不知妙云丫头的近况,咱和你说说。”
“毛骧说了,那个混账整个春耕、春种都没让妙云丫头去地里干农活,还算像个男人。”
……
何止像个男人!
分明就是铁汉子!
换做他们当农民,能做到这些?
徐达唇角微扬,微不可察笑了。
心中,对朱棣是一百个满意!
大丫头,自己把自己嫁过去,没选错人!
“说实话,咱都没想到,他能顺顺利利完成春耕、春种,完全超出了咱的预料……”
……
就在朱元璋和徐达,谈论朱棣时。
田边。
朱棣正在做插秧后,第一次大水灌田。
叮,系统已按照宿主吩咐,将三百粒玉米种子,种在宿主田中。
将两百粒玉米种子,随机种在土桥村村民田中。
本次兑换,总计消耗40点力量值。
宿主春耕总计节余:3000点力量值。
系统提示音落下,朱棣笑了。
用全部的力量点,兑换种子。
没那个必要。
今年权当做育种,明年正式耕种也不迟。
给乡亲田里也安排一些。
主要是为了好解释。
如果只有他的田里,种稻子麦子,种出了玉米。
万一被当成祥瑞,指不定会带来多少麻烦。
现在,乡亲们田里也有。
就好解释了。
秋收时,他大可以说,玉米是飞禽走兽,在某些深山老林中觅食,吃掉的野生种子,没来得及消化,来到土桥村,排泄在大家的田里。
这个解释,天衣无缝!
瞧着田里的水也够了,时间也临近中午,笑着把水渠豁口堵上,扛着䦆头回村。
……
“四郎,浇田去了?”
“嗯,二叔也快耕种好了吧?”
“快了,快了,今年多亏四郎借大黄给俺,就剩几亩旱地种棉花了。”
……
一路往回走,渐渐,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
大家都在聊着耕种情况,以及畅想着,秋天的收成。
经过公祠时。
一群孩子叽叽喳喳,嬉戏打闹着,从祠堂跑出来。
朱棣看着跟在孩子们后面,唇角含笑的佳人,笑着打招呼道:“徐先生,放学了?”
噗!
徐妙云闻声看来,听着朱棣的称呼,不由莞尔笑了。
乡亲们很懂。
哈哈笑着,纷纷领着自家淘气孩子,加快脚步,匆匆离开。
徐妙云走来,笑着嗔目瞪了眼,“以后不准在乡亲们面前,叫我徐先生!”
“为什么?”
“就是不准!”
朱棣不由被逗笑了。
这段时间,几乎每天中午都会遇到。
每次回来,遇到下课,他都会远远喊一声徐先生,然后两人一起回家。
这事,已经成为村里乡亲们,善意的笑谈。
那些婶子,故意学他,每次见了妙云,都要嘻嘻哈哈,问一声,徐先生,放学了?
徐妙云含笑又白了眼,问道:“这回,春耕就全结束了,对吧?”
“嗯。”
“那,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就能一起给孩子们上课了,对吧?”高兴激动询问同时。
徐妙云抬头,眼巴巴期盼看着……
临近傍晚。
徐达受邀入宫,和朱元璋、马秀英共用御膳时。
朱棣扛着犁,牵着大黄。
迎着傍晚凉爽的轻风,也返回家中。
小屋内,已经亮起了灯烛。
院中,徐妙云背对院门,正从水缸内,往盆中舀水。
听到篱笆小门的响动,快速转身,看清是谁时,俏脸霎时绽放笑容,“回来的刚好,洗漱水打好了。”
“饭也做好了。”
朱棣把犁摆放好,牵着大黄进入牛棚,笑着说道:“水盆别往屋里端了,我就院子里洗。”
徐妙云应了一声,进了屋里。
等朱棣从牛棚出来,徐妙云端着一瓢冒着热气的热水出来。
往盆里添了点热水,用手指试了试水温,“正合适。”
朱棣笑着,蹲在水盆边洗漱。
这种感觉……真好!
徐妙云拿着皂角和毛巾站在旁边,说起了今天的事情:“母后今天来了。”
“我知道。”
“你和母后说话了吗?”
“没,母后在田边一直看了很久,我怕他难受,就没过去。”
……
“我给母后带了点腌制的山鸡、黄鳝,还有杏花酒,让大家尝尝,让关心咱们的亲人,知道,我们过得并不难,让他们放心。”
朱棣接过毛巾,一边擦手,一边认真看着徐妙云,笑着说:“家里的事情交给你,我放心,你肯定能把方方面面都做好的。”
闻言,徐妙云唇角微扬,泛着笑意。
“可,我感觉,做了件愚蠢的事情,母后走后,我都后悔死了。”徐妙云皱眉道。
“什么事,说来听听?”朱棣笑着询问。
他们已经是庶民。
他们的行为,没有多大影响力。
充其量,影响的也就是他们的小家。
不会给天下人造成任何不好影响。
家庭内部的事,能有多大?
有困难,一起面对就行了。
“毛骧试探我们办学堂之事,我一眼就看穿,是父皇怀疑我们的动机,心里有些不舒服,有些赌气,就直接告诉毛骧,明年就要带孩子们去参加童生考试。”
“这本来是咱们私底下的想法。”
“目的,也是为了让孩子们去体验科举考试。”
“我不该冲动。”
“现在,这件事情肯定会传开,笑话咱们,也倒罢了,可我担心有人用这件事做文章。”
……
“我还想了很多,你说,我们给了乡亲太多期望,如果办不到,乡亲们会不会很痛苦?”
“甚至……甚至……”
“甚至怨恨我们对吗?”朱棣笑着接过话茬,同时伸手握住徐妙云的手。
一边往屋内走,一边说道:“首先,乡亲们肯定不会怨恨我们的!”
“即便无法考取功名,学了知识,还有很多用处!”
“八叔今天就羡慕我读过书,学习耕地,都比他当年学的快。”
“知识的好处,并不是一定要在功名上体现!”
“人的确根据能力不同,有人就是不适合科举功名,但学知识,掌握知识,即便无法取得功名,还有很多运用知识的地方。”
“农学、数术这些实用知识,就应该传授给孩子们。”
……
儒学,在他看来,其实就是一门社会学科、道德学科。
教人怎么营运人际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环境的相处。
大明官场,科举培养出来的,其实都是一群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调节政权营运的务虚人才。
大明官场中,真正务实的是那些刀笔吏。
专门务虚不行。
但专门务实,一味事功也不行。
任何事,都切忌一个偏激极端。
……
牵着徐妙云的手,来到饭桌前,并排坐在一条长凳后,朱棣一边盛饭,一边继续说:“至于童生考试,也不要太过有压力。”
“童生考试,其实并不难。”
“童生考试侧重基础,出题范围,就那几本经典罢了,拢共也没十万字吧?”
“咱们村这些猴孩子,最大的困难是识字阶段,和记忆那几本经典罢了。”
……
这个时代读书,有一点挺好的。
背诵东西!
想想前世,一学期语文课本的文字,就数量而言,都比这个时代,那几本重要经典多!
朱棣把盛满饭的碗,放在徐妙云面前,笑着催促:“先吃饭,吃完饭后,我教你一个,迅速识字的法子。”
“以及强化记忆力办法。”
“我在宫里读书,经常逃课,还能保持功课成绩,就靠这两样法宝!”
识字办法、记忆力训练法是真的。
最后那句话,当然是假的了。
噗!
徐妙云被逗笑了,拿起筷子,给朱棣夹菜,“累了一天,多吃点。”
朱棣笑笑。
……
饭后。
徐妙云收拾。
朱棣来到窗前桌边。
取了几张纸,拿起笔,略微思考了一会儿,开始伏案疾书。
拼音。
小学时学过的东西,扫盲文化普及的法宝之一。
记忆力训练法。
这是他当兵时,接受过的训练,虽然当时训练记忆力,不是为了考学,但都一样,都是训练强化记忆力。
系统性的高级训练法!
民间无法接触!
就是军中,也只有少数被选中的,才有机会得到培养训练。
实用的阿拉伯数字,加减乘除法!
本来,他并没准备这些。
给孩子们上课,这个时代怎么做,他们怎么做,按部就班就行了。
他无意做什么划时代的事情。
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得了!
办学堂的初衷,只是为了不让妙云去地里干活罢了。
可既然她这么在乎,压力这么大,那就给她吃颗定心丸!
当然,她这么在乎,压力这么大,说白了,还是不想让他被人笑话。
……
某刻。
“笑什么呢?”
闻声,朱棣转头,就见徐妙云双手托腮,唇角噙着笑容,坐在旁边。
也不知,什么时候就来了。
朱棣笑道:“我刚才在想,我们教的学生,高中状元后,来土桥村登门感谢咱们这对乡野夫妻时的场景。”
那时,我们肯定已经老了……
杏花树下,两个白发苍苍,掉了牙齿的老人,儿孙绕膝,桃李满天下……
徐妙云情不自禁在脑海描绘着,那个时候的场景,眼中闪着点点亮光,不由笑了。
那样的场景,真的很美……
“童生考试能取得一些成绩就很好了。”笑着回归现实。
“可以试着想一想,万一实现了……”朱棣笑道:“孩子们现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识字,我先教你拼音。”
这一晚。
春日清爽的夜风在窗外吹拂。
窗户内。
灯烛光影下。
对面墙壁上,倒映着一对小夫妻,一个教,一个学……
临近五更天。
东宫前往奉天殿的路上。
朱樉、朱棡手拢袖中御寒,不时往东宫方向张望。
哈……
朱樉打了个哈欠,不耐道:“大哥怎么还不来。”
“蓝玉是没完没了了?”
“父皇也真是,为了杀猴儆鸡,给咱们兄弟立个反面典型,就谁都能踩老四了?”
“也不知,昨天老四受了多大委屈……”
“蓝玉那人做事没个分寸,老四能好的了?”朱棡被嘚吧嘚吧烦了,没好气道:“不等了,去奉天殿,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蓝玉要在咱们面前嚣张炫耀,就让他炫耀!”
他们在这里等大哥,除了关心老四外,就是想避开蓝玉。
老四都被贬为庶民。
蓝玉去土桥村。
踩老四。
与其说是教训老四,不要奢望不该奢望的,还不如说是杀鸡儆猴,做给他们看得。
以蓝玉的性格,从土桥村回来后,一定会第一时间当着他们的面,绘声绘色讲述土桥村之行。
早朝前,他们在,满朝文武也在,人最齐全,就是最合适的时机。
这窝囊气,他们可不想受!
跟在大哥身边,大哥肯定不会让蓝玉放肆。
朱棡心烦意乱,赌气丢下一句话,转身就要走时……
朱樉一把抓住朱棡,松了口气,笑道:“来了,大哥来了!”
远远看到两个弟弟,朱标坐着肩舆靠近后,从肩舆下来。
“大哥。”
看着两个乖乖行礼请安的弟弟,朱标叹了口气。
从什么时候开始,两个弟弟,见了他不敢向以前那么随意了?
他们在这儿等的目的,他岂会不知。
蓝玉去土桥村之事,他也有所耳闻。
拍了拍二人肩膀后,朱标笑着一把抓住二人的手,拉着二人往奉天殿走去,边走边笑道:“你们永远都是我的弟弟,我不会让任何人,给你们难堪!”
“任何人都不行!”
……
“太子爷来了!”
“咦!秦王、晋王怎么跟太子一起来?”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两位殿下肯定也知道蓝玉去土桥村的消息。”
……
群臣低声议论中,迅速沿着台阶列好队。
“拜见太子、秦王、晋王。”
“拜见……”
……
朱标一边回应群臣的请安,一边寻找蓝玉的身影。
朱樉、朱棡也在找蓝玉。
有靠山后,底气十足!
一直来到胡惟庸身边,都没发现蓝玉,朱标诧异询问:“丞相可见到蓝玉?”
以蓝玉的性格,昨天去了趟土桥村,早朝不早早出现,说道说道土桥村见闻,完全不合常理!
胡惟庸也百爪挠心的好奇,摇头笑道:“禀太子,蓝将军还未到。”
“开朝!”
就在此时,殿内响起太监尖细的唱喝提示。
朱标来不及思考,紧皱着眉头,在殿门开启后,率群臣鱼贯进入殿内。
刚踏入殿门。
所有人都愣怔……
朱元璋赫然,又早早的坐在龙庭上,脸色还挺不好的……
对,就是挺不好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诸卿平身!”
“谢万岁!”
群臣揣着浓浓不解,完成君臣礼节。
皇帝不压轴抵达,只有册封太子和封藩时发生过。
又要册封皇子就藩了?
不对啊!
成年的皇子,只有太子、秦王、晋王,以及被贬为庶民的朱四郎。
难道!
是皇帝遗留在民间的私生子!
……
一时间。
文武百官脑子里,冒出各种奇形怪状的猜测。
朱元璋视线扫过。
朱樉、朱棡尽可能缩着脖子,恨不得变成小透明。
最终,朱元璋的视线,落在徐达身上。
视线收回,朱元璋冷笑反问:“诸卿可知,蓝玉今天为何没来早朝?”
“咱之前在殿内,听你们在殿外,议论的很热闹,一定很想知道对吧?”
群臣脸色变变,膝盖微微弯曲,就要下跪请罪时。
啪!
朱元璋怒而拍案,声音提高几度:“咱来告诉你们!”
啪!
“咱来告诉你们!”
拍案声,怒喝声在殿内回响。
群臣噗通、噗通,下饺子般,跪倒一片。
‘蓝玉这个疯子,该不会是杀了朱四郎吧?’
‘朱四郎虽然被贬为庶民,可到底血浓于水,踩朱四郎可以,但过分了,皇帝照样会护犊子!’
……
群臣匍匐着,疯狂吐槽蓝玉连累大家。
朱标抬头,脸色苍白,音调有些紧张、颤抖问:“父皇,老四,老四是不是出事了?”
哼!
“他好着呢!”朱元璋微微冷哼:“他多威风,多嚣张!”
好着呢?
还威风?
嚣张?
群臣纷纷抬头,满脸不解。
“他差点杀了咱们大明朝的第一悍将!”
啪!
朱元璋猛地拍案:“蓝玉重伤,断了三根胸骨,心脏、双肾损伤,不但丢光了他自己的脸,还丢光了朝廷的脸!”
“现在就躺在江宁县的药铺。”
“自觉丢脸,连金陵城都不敢回!”
啪!
朱元璋说完,又气的重重拍案。
什么?!
除了徐达,满朝所有人全都惊呆了。
眼睛睁的大大,嘴巴微张,连君臣礼仪都忘记了,难以置信,呆呆看着朱元璋,试图从朱元璋的神色中,寻找到蛛丝马迹破绽。
证明,这些都是假的!
朱四郎这么厉害?!
蓝玉或许没有为帅之才,但大明第一悍将,无人质疑!
咕噜!
朱樉咽了口口水,难以置信的与朱棡对视:老四这么牛?蓝玉礼让老四了?
“还有更可耻的!”朱元璋愤怒的声音再次响起。
还有?
众人回神,眼巴巴盯着。
“蓝玉不但把他的坐骑输了,还把跟随他十几年的指挥剑输给了一个庶民!”
“他把为将者的尊严,都输光了!输光了!”
啪啪啪!
朱元璋愤怒的连连拍桌子,豁然起身,抬手指着下面的朝臣,“大明立国短短九年,你们争权夺利!”
“攀比炫耀!”
“奢靡成风!”
……
“九年时间,荣华富贵就把本朝的第一悍将,腐蚀成这样?竟然败给一个庶民?”
“可耻!”
“这是本朝天大的耻辱!”
“咱希望尔等,好好反思反思!”
啪!
话音落下,朱元璋黑着脸,猛地甩袖,丢下一群惊呆了的朝臣,转身就走。
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他就借此事,好好敲打敲打日益骄纵的朝臣。
朱元璋一走。
群臣立即活络,起身迅速凑在一起。
“是真的吗?蓝玉真被朱棣重伤?”
“陛下是借题发挥,不是蓝玉被荣华富贵腐蚀,是朱棣比蓝玉都厉害!”
“嗨!蓝玉这回踢到铁板上喽!”
“可不,这个跟头栽的有点狠!”
“重伤,战马、指挥剑都输给朱四郎!”
“这个消息不要外传,陛下今天发怒,除了敲打咱们,另外就是不希望此事闹得沸沸扬扬。”
“可不,我悄悄数了一下,陛下说了了好几个耻辱!”
“我们要不要去江宁县看望蓝将军?”
“王大人,要去你去,蓝玉躲在江宁,就是嫌丢脸,你上赶着跑去,蓝玉未必能感受到关心之意,但一定能感受到嘲笑。”
……
群臣连连惊呼同时,迅速分析着朱元璋此举的用意。
一个小太监,小跑来到朱樉、朱棡面前,低声道:“陛下命两位殿下去御书房。”
闻言,朱樉二人顿时都要哭了。
求助看向朱标。
小太监笑着说:“陛下吩咐,命太子处理好昨日休沐,积压的公务。”
意思很明白,就是不让朱标插手。
……
村儿里的地,除了少部分旱地分部在村东。
余下的,大部分都集中在村西。
“四郎,这里!”
朱棣刚来到自家地头,远处就有人招手呼喊。
是春妮、春晓的父亲。
苏六六。
元朝统治时期,出生的这批人,名字大多有个特点,基本都带着数字。
尤其是底层百姓。
“四叔,四婶,二叔……,你们都在啊。”朱棣笑着走过去。
苏四叔拉住朱棣,就往田里走。
边走边说:“你读书多,见多识广,看看这是什么草,咱们伺候庄稼这么多年,从未见过这种草。”
“可不,俺家地里也有好几颗,叔打算锄死,你六婶儿不让。”
“俺家婆娘也一样,说要等等看。”
……
朱棣一脚深一脚浅,踩在泥泞的麦陇空隙间,听着乡亲们议论,不由笑了。
十几步距离,很快就到了。
四叔指着一株雨后,翠绿秧苗,“四郎,就是它,你帮着看看,到底是什么?”
按捺着喜悦,朱棣蹲下仔细观察。
是玉米秧苗!
错不了!
他是观察,秧苗的长势情况。
是否适应大明的环境?
至少现在看起来,很适应。
翠绿翠绿的。
高到膝盖、叶片已经有三指宽了,挂着晶莹的雨露。
“四郎,认识吗?”杨八叔问道。
朱棣微微摇头,“八叔,我也不认识,不过这株植物,我家麦田里也有。”
“四郎,那你准备割掉吗?”四婶赶忙追问。
乡亲们全都看着朱棣。
几个月相处,朱棣和徐妙云,在土桥村已经很有影响力了。
朱棣笑着摇头:“我准备留着,等到秋天,看它产出什么种子。”
“我猜测是飞禽走兽,在深山老林中,吃了它的种子,来到土桥村,没有完全消化,就随着粪便,排泄到咱们的村田里。”
“飞禽走兽能吃,证明没有毒性,家养的家禽也可以吃。”
“咱们人也可以食用!”
“飞禽走兽都没办法完全消化,变相证明,种子应该很大,有可能产量不小呢!”
……
认真说完,他准备好的推理后。
朱棣笑看着众人,“各位叔伯婶子,我建议,大家把这种植物保留下来。”
“这么几株,对麦子收成影响不大。”
“书上记载了,咱们现在种植的水稻、麦子、黍子等一切农作物,最早都是野生的,是被咱们农民驯化的。”
“万一,这种植物,是一种高产量的植物呢?”
“反正,我是准备保留下来。”
叔伯婶子们相互对视,随即纷纷开口。
“四郎要保留,俺家也保留!”
“孩子他爹,要是听你的,前些天,咱们就把这棵草撅了,还骂俺败家!”
“听四郎的,四郎说得对,拢共几株,对麦子收成没什么影响。”
“可不,万一是一种高产的呢!”
“老天爷啊,你千万别耍俺们这些农民,给俺们一个惊喜吧!”
……
呼!
暗暗松了口气,听着八婶都开始祈求老天爷给个惊喜,朱棣不由笑了……
看着一张张,对未来多了一丝期盼的面孔,他在心中默默暗道:一定会成为惊喜的!
又闲聊了几句,众人就各忙各的散开。
朱棣匆匆返回自家麦田,寻找玉米秧苗。
刚才对乡亲们说的那番话,有部分内容,他撒谎了。
整个五月份,他都在忙教学、去山里选制作毛笔的木材、搜集鬃毛、制作毛笔。
虽然也抽时间,看过庄稼长势。
但只是站在田边看看。
还真没关注,玉米种子有没有发芽,长势如何。
朱棣没走几步,就眼睛一亮,找到了一株!
不远处,还分散着七株。
瞧着翠绿秧苗,笑着自言自语:“乡亲们都期盼着,你们能给他们的艰辛生活,带来一丝惊喜。”
“你们可长点心,争点气!”
“听到了吗?”
其实,他有些担心,玉米无法适应,大明时期的气候。
即便在此之前,没种过地,他也知道一个道理,气温、降雨任何一点变化,都会对农作物的发育、成长产生很大影响。
“不行,再看看……”
乡亲们的生活,太需要一点惊喜来调剂,可能,一点惊喜,就能让他们高兴一整年。
就像村里办学堂。
都两个月了,他们每每提到学堂,脸上还是会情不自禁,流露出激动的笑容。
朱棣三下五除二脱了鞋子,就沿着麦陇,一行一行仔细搜寻玉米秧苗。
……
“78”
……
“86”
……
“157”
……
“283”
朱棣从最后一行麦陇走出来,站在稻田和麦田分界线上,笑了,“这块地,种了300粒种子,283株发芽成长,是个好兆头!”
不错的发芽率,初步证明,玉米对大明时期的气候,适应的不错。
现在,他才更有底气,给乡亲们一个惊喜!
……
心情极度愉悦中,干活又好又快。
临近中午。
日头高悬。
气温越发闷热时。
朱棣已经把水稻田清理了好大一块。
田边,累积了一堆堆杂草。
“四郎,收工回家吧。”
“四郎就是能干,一上午拔的草,比俺们两个人都多!”
……
这时,乡亲们也陆陆续续收工回家,经过朱棣的田边,看着清理干净的稻田,以及整齐堆在田边的野草,哪怕早见识了朱棣干活麻利,还是不由纷纷惊呼夸赞。
朱棣笑着打招呼同时,从田里出来。
在水渠边,把手脚洗干净。
又从野草中,挑选了一些大黄、小黑、小蠢货喜欢吃的野菜、野草。
收拾妥当后,和乡亲们聊着天,回家。
刚进院子……
香味扑鼻而来,争先恐后,蜂拥窜入鼻孔。
徐妙云听到动静,走到门口查看,看到朱棣时,顿时笑了:“饭马上就好。”
朱棣把一部分草添到马槽,笑着询问:“做什么好吃的了,光闻香味儿,我都要流口水了。”
闻言,徐妙云莞尔一笑,“孩子们太皮了。”
“我们不是去荷塘边练字吗?”
“练字休息的空闲,他们就编笼子捕鱼。”
……
“放学时,一个个都给我塞他们抓到的鱼。”
……
“我做了荷叶蒸鱼。”
朱棣笑着走过去,进屋。
徐妙云把毛巾、皂角准备好,含笑转身去灶台,同时询问:“庄稼长势好吗?”
“好!”朱棣一边洗漱,一边高兴笑道:“不出意外,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对了,我也有件好事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