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趣书网 > 现代都市 > 大明锦绣朱允熥朱元璋小说结局

大明锦绣朱允熥朱元璋小说结局

岁月神偷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大礼之下,几位翰林学士皆是动容。尤其是中书舍人刘三吾,还有方孝孺。他们被朱允熥的情真意切所感染,脸上露出孺子可教的神色。同时,也流露出深深的感动。他们皇子皇孙的老师,但他们也是臣子,他们先是臣子才是老师。可是现在,皇帝的嫡孙,大明最为尊贵的吴王,用行动告诉他们。没有臣子,只有老师。受了朱允熥一拜,方孝孺伸手扶起,肃容道,“今日臣受吴王殿下一礼,惶恐之至。殿下有向学之心,臣定当竭尽所能,教导殿下!”说完,也肃然的行了一个臣子礼。“吴王贤!”刘三吾心中再次叹道,“如此贤王,早先竟然顽劣不肯读书必有隐情!”“淮王殿下来了!”此时,黄子澄和齐泰发生声音,快步朝门口迎去。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淮王朱允炆。这两个翰林学士对朱允炆的喜爱溢于言表,和见...

主角:朱允熥朱元璋   更新:2024-11-09 14:15: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锦绣朱允熥朱元璋小说结局》,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大礼之下,几位翰林学士皆是动容。尤其是中书舍人刘三吾,还有方孝孺。他们被朱允熥的情真意切所感染,脸上露出孺子可教的神色。同时,也流露出深深的感动。他们皇子皇孙的老师,但他们也是臣子,他们先是臣子才是老师。可是现在,皇帝的嫡孙,大明最为尊贵的吴王,用行动告诉他们。没有臣子,只有老师。受了朱允熥一拜,方孝孺伸手扶起,肃容道,“今日臣受吴王殿下一礼,惶恐之至。殿下有向学之心,臣定当竭尽所能,教导殿下!”说完,也肃然的行了一个臣子礼。“吴王贤!”刘三吾心中再次叹道,“如此贤王,早先竟然顽劣不肯读书必有隐情!”“淮王殿下来了!”此时,黄子澄和齐泰发生声音,快步朝门口迎去。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淮王朱允炆。这两个翰林学士对朱允炆的喜爱溢于言表,和见...

《大明锦绣朱允熥朱元璋小说结局》精彩片段


大礼之下,几位翰林学士皆是动容。

尤其是中书舍人刘三吾,还有方孝孺。

他们被朱允熥的情真意切所感染,脸上露出孺子可教的神色。

同时,也流露出深深的感动。

他们皇子皇孙的老师,但他们也是臣子,他们先是臣子才是老师。

可是现在,皇帝的嫡孙,大明最为尊贵的吴王,用行动告诉他们。

没有臣子,只有老师。

受了朱允熥一拜,方孝孺伸手扶起,肃容道,“今日臣受吴王殿下一礼,惶恐之至。殿下有向学之心,臣定当竭尽所能,教导殿下!”

说完,也肃然的行了一个臣子礼。

“吴王贤!”

刘三吾心中再次叹道,“如此贤王,早先竟然顽劣不肯读书必有隐情!”

“淮王殿下来了!”

此时,黄子澄和齐泰发生声音,快步朝门口迎去。

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淮王朱允炆。

这两个翰林学士对朱允炆的喜爱溢于言表,和见到朱允熥时板着脸不一样,脸上此刻如沐春风。

“见过淮王殿下!”

“二位老师折煞我了,在这只有学生朱允炆,没有淮王!”朱允炆不受两个翰林学士的礼,又对刘三吾拜道,“刘师!”

他看起来像是一个恭敬听话的学生,但是朱允熥在他的眼神中捕捉到,对方看到自己时的诧异。

朱允炆绝对没想到,自己能来这么早。

“这位是方孝孺学士,陛下特旨,进京在大学堂教皇族子弟读书!”

“久闻先生大名,允炆见过先生!”

方孝孺是当世的大儒,朱允炆眼中闪着别样的光彩。

“这小子也不是傻子,知道拉拢人心!”

看着朱允炆礼贤下士的做派,朱允熥心中笑道。

朱家是帝王之族,无论是皇子皇孙想要有所成就,都必须得到臣子们的 认可和支持。尤其现在,大明对北元在军事上有着压倒性的优势,特别注重内政和民生建设时期。

“二哥!”等师生叙话完毕,朱允熥主动上前。

朱允炆看看他,笑道,“三弟,你比为兄还来得早!”

朱允熥笑笑,“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随后,春日的阳光下,兄弟两人心照不宣的笑了起来。

渐渐的大学堂里的人多了起来,多起来的都是朱家来上学的读书郎。

学堂里朱允炆在一排,朱允熥在他身后,桌子上摆放着笔墨纸砚和精装的书本。

朱允熥身后,十几个年纪尚幼还未就藩的王爷,朱元璋的老来子。

要说朱元璋真是男人的偶像,不但开局一个碗,打下大明朝。而且一生生的孩子,也是后人难以企及。

二十六个,有名有姓活到大的儿子,就有二十六个,还不算夭折的。

看几个从门外进来,比自己还小许多,却是叔叔辈,还对着自己挤眉弄眼的小屁孩。朱允熥不知道该感慨是这位爷爷龙精虎猛,还是身体太好。

这个五十岁就要称老朽的年代,朱元璋快六十了,还咣咣生了好几个儿子。

他身后的沈王朱模,唐王朱桱,郢王朱栋都十来岁的样子,一个比一个皮,平日上蹿下跳没个老实的时候。

刚在刘三吾威严的目光下坐好,就不安分的踢着朱允熥的凳子。

“这几天怎么不见你找我玩呀!我舅舅送进来两只斗鸡,可厉害啦!”

沈王在朱允熥后背小声嘀咕道,“回头我让他们斗起来给你看看,你是没看到,他们一斗起来,全身的毛,刷刷地掉!”

唐王朱桱也凑过来小声道,“我舅舅也送了两条细狗进来,回头我让他们抓兔子给你看!”

孩子的天性就是贪玩,朱元璋对于成年的皇子要求严格,但是对这些老来庶出的皇子们却多有纵容。

如今大明统一天下,朱元璋也不指望这些小孩子将来冲锋陷阵,母族出身又不高,做个富贵闲人就行。

再加上皇帝实在事多,有时候对他们的顽劣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年纪最小,还挂着鼻涕的朱栋也奶声奶气的说道,“我....我有西洋送来的望远镜,回头送给熥哥儿玩!”说着,小手拉了一下朱允熥的衣袖,“你莫难过了,笑一笑!”

朱允熥顿时笑了起来,很温暖的笑了。

原来,这些小屁孩之所以在自己耳边说那些好玩的东西,是因为自己刚死了爹,这些孩子怕自己不开心,在变着法的让自己的高兴。

记忆中和这些孩子在一起调皮捣蛋的时光,让朱允熥心头温暖,看着他们点点头。

再回头目视前方的时候,发现朱允炆也在看着他们这边,眼神中多少有些羡慕。

羡慕他们的亲近,羡慕他们的亲热。

历来天家最无情,他这个庶出却有个正妃母亲的太子长子,一向被大家敬而远之。

“肃静!”

大学堂里,翰林学士齐泰走到台前,手里的戒尺敲打桌面,屋里很快安静起来。

“诸位王爷,今天臣给诸位讲解大学。”说着,翻开手中的书,“请跟臣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顿时大学堂中,响起了嘹亮的读书声。

看着身边人的摇头晃脑,却满脸苦涩念着书。

朱允熥心道,这玩意对于这些小屁孩是不是难了点儿?

自己这岁数的学这个可以,那些藩王小屁孩不是该学什么弟子规,百家姓吗?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大声点!”齐泰在读书声中,朗声说道。

朱允熥立志做一个好学生,也跟着大声的朗读起来。

但是读着读着,却见身边的沈王忽然对自己做了一个鬼脸。小屁孩光嘎巴嘴儿,不出声,摇头晃脑得瑟。

“呵!”朱允熥笑了下。

但就是这一笑,被齐泰听到了。

“吴王早上还说要迎头赶上学业,现在居然如此的不庄重!”

齐泰心中生出几分恼怒,走到朱允熥身边,“吴王殿下,你可知书中所说何意呀?”

霎那间,所有皇子的目光都看过来。

在门口监视诸王读书的太监,和写着文章的刘三吾等人,也看了过来。

“这要是答不上来,怪丢人的!”

朱允熥暗道,不过这些东西他还真的学过。

虽然他出身一个普通家庭,但是父母和天下所有父母一样,望子成龙。

而且他上学的时候,正赶上百家讲坛国学热,也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参加了两学期的课外国学班。

“回师傅,这段话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里的大学,是指博学.........”

看着朱允熥侃侃而谈,众人渐渐眼神变了。

几个不务正业的小屁孩,崇拜的看着朱允熥。

朱允炆眼里也是不可思议,门外的刘三吾和几位翰林学士都是连连点头。

齐泰心中怒气尽去,脸上挂满笑容。

“很好,吴王殿下说的很对!”齐泰笑道,“小到一个人,到一个家庭,再到一个国家,光明正大的品德都是很重要的。”说着,齐泰背着手,摇头晃脑地说道,“前朝蒙元就是不重德行,致使朝纲混乱,民不聊生,丢了天下.......”

“这人是个书呆子!”朱允熥佩服这个翰林学士的才学,但也给他下了定论。

作为生在信息爆炸时代的现代人,对于古代的朝代更迭,他有着自己的见解。

横扫世界的蒙古帝国在中原建立了大元,大元之所以会灭亡,归根到底的原因,无非两个字。

他正想着,齐泰忽然回头,见他皱眉思索,似乎有所不信。

心中又有些怒气,“殿下,难道臣说的不对吗?”

朱允熥回神,站起来说道,“师父说的肯定是对的,但是学生看,大元亡国归根到底还是两个字,暴政!”

“古人云,苛政猛于虎也!”


詹徽,大明吏部尚书。

洪武皇帝朱元璋在晚年废除了 流行千年的丞相制,设立六部,六部大臣直接归皇帝管辖,更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帝的权力。

大明开国不过二十余年,统一天下时间更短。

文臣武将没有那么泾渭分明,而且这些人达官显贵之间,也有着根深蒂固的关联。所以当蓝玉传话请詹徽过来,后者二话不说,一个正二品的文臣,直接到了武人的队伍里。

“老詹!”蓝玉靠近些,小声说道,“你读书多,认字也多,你给咱们琢磨琢磨,皇上给三爷这吴王的封号啥意思?”

詹徽看看左右,“吴乃是万岁登基之前.........”

“说点干货,恁读书人就是这么墨迹!”蓝玉瞪眼道。

詹徽也不恼,他俩是姻亲,继续说道,“依在下看来,怕是皇储之位,要落在皇孙的头上!”

“那不是应该的吗?”景川侯曹震道,“吴王是太子的嫡子,当然........”

说着,只见詹徽摇摇头,“皇孙未必是皇嫡孙,侯爷难道不知道,昨儿皇上还封了二爷为淮王!”

众人顿时有些发怔,淮可是他们的家乡。

从根上说,他们都是淮人。

一个是皇帝登基之前的国号。

一个是大明皇族老家的封号。

还真不好说呀!

“俺不管那些,反正俺就认吴王,天王老子也不好使!”

东莞伯何荣一副兵痞的样子,咧嘴说道,“三爷是太子嫡子,三爷的娘是常大将军的闺女,俺就认他!”

众人纷纷附和,可是蓝玉却若有所思。

“你这么肯定,那位子会落在皇孙头上?”蓝玉在詹徽耳边说道 ,“太子虽然没了,可是诸王正是年富力强......”

说着,蓝玉的脑中忽然想起一个英武不凡的身影。

燕王。

燕王朱棣,驻兵在北平,为大明驻守国门。

从军事的角度和能力上来说,蓝玉十分欣赏燕王。

燕王数次深入漠北,打的蒙古人不断后撤,麾下都是骄兵悍将虎狼之士。

可是从个人情感,以及其他方面来说,蓝玉对燕王防备极深。

前年,他奉皇帝之命为大将军,征讨漠北蒙古。

大明开国武将,死的死老的老。蓝玉已经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人,凭借赫赫战功,还有大将军这个身份,蓝玉发现,他竟然调动不了燕王手下的兵马。

那些精兵强将,只认他燕王,不认什么大将军,更不认朝廷。

当时太子朱标尚在,蓝玉多次给太子写信说过,燕王有异志。

可是太子仁厚,对兄弟手足颇为宽容,根本没听进去。

其实不是没听进去,而是太子在,燕王有异志也要压在心底,他根本无法撼动太子的地位。

但是现在太子没了,真要是那个位置落在皇孙身上。

届时陛下百年之后,怕是血雨腥风!

“哼哼!”想到此处,蓝玉冷笑两声,心道。

“不怕你有反心,就怕你不来!那个位置若真是落在三爷头上,你燕王敢反,俺就跟你老账新账一起算!”

“万一要不是三爷呢?”

蓝玉又陷入迷茫。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三爷年纪尚小,平日也没什么明主的样子,万一万岁爷不喜欢?

蓝玉刚毅的脸上,露出一丝落寞。

他蓝玉能有今日,靠的是两个人。

一是他的姐夫,朱允熥的外公常遇春。当年若不是常遇春极力在皇帝面前推荐,他还是一个小兵。

第二就是太子,自己的性子有些粗暴跋扈,若不是太子念着亲情维护,怕也是早死了。

而且开国之后,太子更是力排众议,数次在皇帝面前给自己加官进爵,让自己独领一方。

“俺蓝玉虽然是粗人,但是俺知道啥是忠义!皇储之位必须是三爷,若不是三爷,以后俺拼了命不要,也要扶三爷上位!这样俺才对得起俺的姐夫,对得起俺外甥女,对得起太子爷!”

~~~

紫禁城,奉天殿,后院。

初春的鲜花在阳光下盛开,朱元璋独坐在花厅之中,面如沉水似乎在想着什么。

侍卫宫人都在皇帝十步之外,屏声静气,丝毫不敢打扰沉默的皇帝。

朱元璋手边的石桌上,简朴的瓷碗中装着一碗金黄色的小米粥,里面一颗剥了皮晶莹剔透的鸡蛋,还有两盘小菜,一个烧饼。

身为天下至高无上的帝王,朱元璋却简朴的让人不敢置信,所穿的是布衣,所吃的不过是普通百姓人家的饭食。

虽然他是皇帝,可是他心中始终记得自己的出身,一个饭都吃不饱的农家子弟。年少时跟着父兄在地里辛苦劳作,粗茶淡饭半饥半饱的生活告诉他,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而当了皇帝之后,他也深知,百废待兴的大明帝国之中,还有许多人在忍饥挨饿。

渐渐地,粥凉了,香味也散了。

朱元璋的贴身太监黄狗儿见状,斗胆上前,小声说道,“陛下,用膳吧!”

黄狗儿五十多岁,原是大都城蒙元皇宫中的太监,后大都城破,被俘虏送至应天府宫中,伺候大明皇帝。

蒙元时天子宠信奸臣宦官,可是如今的大明,皇帝对这些没卵子的人,极为厌恶。只是伺候,在朱元璋的眼里太监算不得人,只能照顾他的起居,其他事一概不能多嘴。

若不是黄阿狗尽心尽力了伺候了几十年,只怕是这句用膳都不敢说。

“吃不下!”今天是朱标送葬的日子,朱元璋正在悲伤之中,没有半点食欲,“拿下去吧,留着咱晚上吃!”说完,挥挥手显得有些不耐烦。

“陛下!”

黄狗儿忽然跪下,磕头说道,“奴婢斗胆,请陛下进一些。您已经几天没好好用膳了,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奴婢无用之人,实在是心疼主子!”

“你......”朱元璋本想发怒,可是最后那句心疼主子,让他心中一缓。

他厌恶太监,但不是无情之人,何况这个奴婢伺候了他十几年。

“知道了,拿下去吧,咱现在不想吃!”说着,朱元璋站起来,在花园之中走动,见到那些盛开的花草,脸上露出些寂寥,“原来皇后在时和咱说过,宫里这些地方都种了花花草草可惜了,不如种些蔬菜,养些鸡鸭!”

“当时咱还笑话她,捧着金饭碗要饭吃。”说到这,朱元璋眼神又有些悲痛,“当日,听她的好了。以前在应天的时候,军粮紧张,她在王府里也种了许多庄稼。”

“咱在外打仗,她带着几个儿子在地里忙活。老大听话,说啥干啥,老四总是不老实,干一会农活,就惦记舞刀弄枪!”

“咱有一次回家,正好看见他们娘几个在那收割庄稼!”朱元璋的脸上显先是露出幸福,随后又变成暴怒,忽然用力踩踏着那些盛开的鲜花。

“开这么好看,有个球用?当吃还是当喝?你开这么好看,给谁看?咱媳妇和儿子都没了,你她娘地还开这么好看?”

他本是武人,虽然年老可是力气还是很大,几番踩踏之后,精心修正的花草已是不成样子。

“陛下!”暴怒之时,身后传来声音。

“说!”朱元璋怒道。

“中书舍人刘三吾大人来了!”宦官报告。

朱元璋平复下心中怒气,整理下衣服,“让他过来!”

没一会儿,一位夫子模样,稳重大方的读书人被带了进来。

大明中书舍人刘三吾。在废除宰相制度之后,中书舍人就等于半个宰相,非皇帝的心腹,有大才干者不能居之。

后世人都说,朱元璋不喜欢读书人,其实实在冤枉了他。

朱元璋喜欢的是,那些愿意做实事,有真学问,有好的品德的读书人。

他也乐于倾听,善于任用这些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一心为民的读书人。

“臣,刘三吾参见陛下!”刘三吾五十多岁,面容儒雅。

“起来吧!”朱元璋摆摆手,吩咐道,“给刘大人搬个凳子来!”

边上侍奉的黄狗儿,赶紧以首领太监之尊,给刘三吾搬来一个凳子。

刘三吾连谢都没有一个,直接一屁股坐下。

黄狗儿也不敢让他谢,肃手退到一边。

“找你来有个事儿!”朱元璋也搬个凳子,和刘三吾面对面坐下。

“陛下何事?”刘三吾问道。


爷俩说要在街上吃蒸饺的话音落下,边上跟着的大内侍卫廖家哥俩给旁边一个眼神。


几个外围的侍卫快步朝摊子走去,冲着那些正在吃喝的食客们一亮腰里锦衣卫的虎头腰牌,嘴里笑呵呵的吐出一个字。

“走!”

顿时,几张摊子清了出来。

这年月,谁能惹得起锦衣卫呀。

随后,一群侍卫假装成百姓,往小马扎上一坐,围成一个圆形,中间要保护的地方,空了起来。

朱允熥扶着朱元璋走过来,“爷爷,您坐!”

“咱还没七老八十呢,不用总扶着,快叫菜,饿了!”朱元璋笑道。

“驴肉蒸饺两屉!”朱允熥挨着他坐下,对小贩喊,“一屉多少个?”

“客官一屉十二个,保您吃的饱!”小贩笑着端来两屉热气腾腾的蒸饺放在小桌子上,“酱油醋在这儿,你老想要花椒油,额外给一个钱!”

“拿来!”朱允熥大手一挥,不差钱。

朱元璋看看饺子问道,“我说,多少钱一屉?”

小贩拿来花椒油,倒在小碗里,笑道,“老爷子,咱这便宜,一屉十五个钱!”

“这还便宜?”朱元璋瞪眼道,“拳头大的包子才一个钱!”

“爷爷!”朱允熥心中好笑,对他说道,“饺子比包子精贵一点,卖的自然贵些!”

若不是穿越到这个世界,谁能知道朱元璋褪去帝王的光环之后,私下里竟然是这个可爱的模样。

不过也不稀奇,只有这样的帝王,才能做到从心里关爱民生,真诚的对百姓好。

“嘶!香!”朱元璋不管烫,直接扔嘴里大口的吃了起来,“蒜,来两瓣儿蒜!”

说着,又对朱允熥笑道,“你奶奶活着的时候,有次给咱擀面条吃。你说吃面是不是要就蒜,可是因为咱吃了蒜,大臣们上了折子。说啥身为人君,吃蒜有失体面!”

“不理那些书呆子!”朱允熥给朱元璋剥蒜,笑道,“吃面不吃蒜,味道少一半!”

“哈!”朱元璋大笑,“是这个理儿!”

爷俩埋头吃了起来,这驴肉蒸饺的味道还真不错。饺子皮是上好的白面,吃着筋道弹牙。肉馅是一个个饱满带着汤汁的肉蛋子,咬一口爆汁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小葱的香气。

“爷爷,您喝豆腐脑还是鸭血汤?”朱允熥吃的有些口干,问道。

朱元璋抬头,看看边上的鸭血摊子,刚想开口。随后目光看到豆腐脑摊子上,一个妇人带着两个孩子,正在卖力的忙活着。

两个孩子一大一小,一男一女,小闺女乖乖的在木桶里洗碗,大点的男孩帮着自己的母亲,在摊子上给客人盛着豆腐脑。

“豆腐脑吧!”朱元璋改口道,“咸口的阿!”

“两碗豆腐脑,咸的!”朱允熥喊道。

此时的大明都城是天下的中心,有着五湖四海的百姓定居在这里。所以食物口味上,无论是南北都能兼顾到。

豆腐脑分甜的,也分咸的。

其实两种都好吃,但要是朱允熥选,他还是选择甜的。

不是口味问题,而是生活习惯问题。

豆腐摊子的妇人见是个老人带着孙子要豆腐脑,赶紧亲手勺了两碗,然后加上黑色的木耳黄色的黄花菜,酱油汤汁一淋,端了上来。

白嫩如玉,颤颤巍巍的豆腐脑,一勺子下去视觉上赏心悦目,味觉上更是让人食欲大开。

这世界上好吃的东西很多,可越是贴近百姓的味道,才越是最真实的味道。

历史上下五千年,多少王公贵族的精美的菜谱遗失在岁月的长河里。唯有普通人的食物,一代代传承,养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

“好吃!”朱元璋点头笑道,“嫩,滑!”

“多少钱?”朱允熥笑道。

那妇人在围裙上擦擦手,笑道,“三个钱!”

朱允熥从荷包里掏出三枚簇新的洪武通宝递过去,妇人笑呵呵的收了。

随后到一边,继续忙活起来。

“那个.....闺女!”

朱元璋这个岁数,叫这妇人一声闺女,挑不出毛病。

“您老有事儿?“妇人笑道,手上还在忙活。

“买卖咋样?”朱元璋一边吃豆腐脑一边问。

“托洪武老皇爷的福儿,如今市面太平,风调雨顺的,买卖好。卖一天豆腐,足够一家人嚼谷儿!”妇人笑着回道。

顿时,朱元璋的脸上就跟喝了二两蜜似的,别提多甜了。

他随口一问,就是百姓称赞,这样的话在他耳朵里,可比什么大臣们的奏折顺眼多了,也可信多了。

“爷爷!”朱允熥小声说道,“百姓心中有杆秤!”

“这话说的好!”朱元璋点点头,“别人说好都是假的,百姓说好才是真的!”



“明白就好!”朱允熥亲自把蒋瓛扶起来,笑道,“你们锦衣卫是天子亲军,你们办差,办出了岔子,伤的是皇爷爷的脸面,其中的关节你们自己拿捏,孤在京城看着!”


“是!”蒋瓛面朝朱允熥慢慢退下。

目送蒋瓛离开,朱允熥心中微微叹息。

其实他心中并不是完全赞同,国家大事依靠皇帝私人心腹去办的这种方法,长此以往锦衣卫势必会按照皇帝的喜好做事,或多或少都会有失偏颇,甚至有些残暴。

但是这个时代毕竟不是后世的法制国家,一切有法可依。

改变大明任重道远,甚至不只是改变大明。朱允熥深知道,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是最为风口浪尖的时代,如果不能把整个国家带上正轨,那么这个古老的国家因为庞大的惯性,就无法面对接下来人类文明最为重要的转变。

看着殿中从清晨开始,就要批阅奏章接见臣工的皇帝。朱允熥心中发出一丝苦笑,若自己真坐了那个位置,恐怕比皇爷爷还要忙,还要兢兢业业。

几位臣子走入奉天殿和皇帝小声的说着话,既然朱元璋没叫朱允熥过去旁听,朱允熥就明白肯定是有些东西不愿意让他知道。而且殿中那几位臣子,也都是不折不扣的皇帝心腹,酷吏。

“我回东宫一趟,有什么事去那找我!”朱允熥对黄狗儿说道。

“奴婢知道了!”黄狗儿笑道,“殿下自去,陛下身边老奴伺候!”

“有劳公公了!”朱允熥满脸笑容。

你这条两面三刀的老狗,等将来再慢慢炮制你。

和奉天殿相比,东宫吴王的住处才真正算个家。因为在那里不但有两个颇为亲近的妹妹,而且伺候的宫人都是自己的心腹,不用战战兢兢三思而后行。

出了大殿挥手让软轿走开,带着几个侍卫朝着东宫走去。

两边隔得不远,少年人脚步很快,不多时就到了。

见到朱允熥的身影,正在院子中指挥宫人清扫庭院的太监王八耻一愣,随后碎步跑来,“三爷,您回来了!”

“宁儿和秀儿呢?”朱允熥往里面张望一下问道。若是往常他只要一进这个院子,两个同父异母的妹妹肯定欢呼着迎出来,但是今天却没动静。

王八耻面露难色,诺诺道,“太子妃娘娘派了教习嬷嬷来,正在教两位公主规矩。”说着,看看左右,小声道,“娘娘还派了个新的小太监过来,说是给三爷这边增加人手!”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朱允熥心中冷笑,大步走进去。

刚进去顿时大怒,自己原来视为禁地的书房之中,居然有一个二十出头的太监正在忙活着。

“你是谁?”朱允熥怒道。

“殿下,奴婢叫双喜,是太子妃娘娘派过来侍奉您的!”年轻的太监唇红齿白,一看就是从小净身,举止说话有些女气让朱允熥心中不喜。

“谁让你进孤的书房?”朱允熥怒道,刚刚重生的时候,他在书房里写了许多东西,尽管后来因为怕露馅烧掉了许多,可难免还有只言片语留下。

“奴婢,奴婢是给您打扫!”

“犟嘴,来人!”朱允熥一摆手,王八耻等几个太监可算到主心骨一样,狐假虎威的过来,对着双喜怒目而视。

可是,没想到朱允熥先是直接给了王八耻一脚,踹了对方一个王八翻身,“这总管你就是这么当地?随便让外人进我的书房!”

“他说是太子妃派过来伺候的,奴婢哪里敢拦呀!”王八耻眼泪汪汪,一脸委屈。

“谁是你主子?”朱允熥脸色不悦。



“自己一个大男人,不能在朱元璋面前表现得太没容人之量了!”


朱允熥想的没错,男人的容忍是种心胸,更是一种气魄。

心思手腕不可少,但若一辈子这样算计来算计去,不会有什么成就。况且他在朱元璋心中,是未来的大明皇帝。

一个皇帝,要知道什么能容忍,什么不能容忍。

老百姓还要讲究家和万事兴,若是皇储和继母闹出不和的传闻,她能算计你,但是你不能不孝顺。若是传到外面去,说母子水火不容,那真就是名声遗臭万年了。

即便是将来要弄死她,也要神不知鬼不觉,她死之后还得披麻戴孝哭上好几天。

男人,很难。

名声,面子。

~~~

此刻,奉天殿的偏殿中,一个看不太清楚面容的中年男子,恭敬的匍匐在朱元璋脚下。

“奉陛下旨意,江夏侯,定远侯,东平侯,宋国公,普宁侯等人的家中,臣等都安插了人手........”

一连串人名爵位从跪着的中年人嘴里说出,他说所的都是大明开国的淮西武人集团中的代表人物,各个一身战功,功劳赫赫。

而且这些人,还几乎都是同一阵线之上,曾经受过已故太子庇护的恩德。

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此刻脸上没有半点在朱允熥面前时的慈祥,而像是一只眯着眼睛打盹儿,即将醒来的老虎。

“蓝玉家呢?颍国公家?还有常家?”朱元璋忽然轻声问道。

那中年官员毫不迟疑地说道,“也有。”

朱元璋点点头,勾勾手,那人赶紧膝行向前。

朱元璋在龙椅上俯下身子,几乎贴着他的耳朵,“从明天开始,这些人家的事,都要上报!无论巨细!”

“臣明白!”

“去吧!”朱元璋说完了一摆手。

那官员叩拜三下站起身,慢慢往后退去。

偏殿中再次剩下朱元璋一人,他拿起一张奏折看看,随后又丢在一边。

随后深邃的眼睛看着窗外热烈的阳光,表情若有所思。

“咱要看看,你们这些人是真的忠还是打着攀附的心思!”

作为出身草莽的帝王,崛起于乱世见过太多的尔虞我诈阴险诡计,朱元璋是个特别没有安全感的人。所以在当了皇帝之后,耳目遍布天下。

今天他叫来了比锦衣卫还要好用的暗卫,就是要看看,这些淮西武人集团的贵人们,是否会忠于自己的孙子。

他们若是真的,一心一意想让朱允熥上位,即便是有投机的心,也没什么。

可若是他们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那朱元璋就要动手杀人。

随后朱元璋站起来,走到朱允熥所用的书桌边,微微笑道,“傻孙子,爷爷帮你看看到底谁能用,谁不能用!”

~~~~

大家不要看到嬷嬷,请安就以为是清代的。

清宫的很多东西都是脱胎于明代的,明代也多多少少带了元朝的影子。

清朝入关在北京建国之后,宫里的规矩大致和明朝差不多。在关外的时候,清朝皇后还睡火炕呢,是吧,还掉在摇篮里晃悠呢,是吧。

礼节这个东西,是相互融合的。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