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把的爷们,都别在书院里玩弄你那些破毛笔了。”
“国家有难,都去参军报国!”
“否则,粮食税加征十倍。
书院的人也要交!”
李正听着书院外,传来一阵阵衙役的叫喊声,摇了摇头。
三日前,李正突遭车祸。
醒来之时,便己在这白梅书院之中,重生在同名之人身上。
白梅书院位于大楚帝国边境地区——宁安城。
平日里,宁安城也还算安详。
但近年来,大楚帝国与各国的关系极度恶化。
边境战争不断,军队缺员严重。
大楚帝国在三日前便宣布改革科举考试为武举,只招录武官。
消息一出,正在准备科举,寄望于一试成名的前世李正被活活气死。
“正兄,近日来身体如何?”
一个书生模样的男子抱着一堆毛笔和宣纸,笑呵呵看着李正。
“心儿可是一首问我呢。”
书生名为袁凌野,是李正在白梅书院的结识的密友。
他口中的心儿名为袁凌心,二人乃兄妹。
“心儿...这丫头。”
李正感受着脑海中的记忆,也笑了起来。
袁家声名显赫,是宁安城的世家大族。
而前世李正出身穷苦家庭,靠着自己的努力考入白梅书院。
二人家庭背景相差悬殊。
前世李正原本打算待科举成名后,向袁凌心表明心意,二人结为良缘。
但自科举改革之后,前世李正对袁凌心便一首避而不见。
“正哥,这次你逃不掉啦!”
袁凌野身后,传来少女清脆的声音。
少女快步跑到李正的书桌前,手捏着李正脸,故作惊讶,“呀,脸皮还是这么厚。”
“心儿,你怎么进到书院内了?”
李正瞄着少女蹦蹦跳跳的小白兔,心想这样子,女扮男装可有一些难度。
袁凌心自顾自地开心,“如今大楚帝国自身难保,哪还有功夫禁止女人进书院。”
“我稍微一打扮,就混进来啦!”
看到李正完好无恙,袁凌心笑意不断,“正哥,好久没见啦。
我给你带了些好吃的。”
接过鲜美的烧鸡狼吞虎咽,李正带着二人走到书屋旁一处亭苑。
望着书院内匆忙往来的书生们,各个怀抱笔墨纸砚,神色忧愁。
自从科举改革后,宁安城便切断了对白梅书院的供应。
家庭背景差些的书生,吃了上顿,没下顿。
家庭背景好些的书生,也皆退出书院。
白梅书院,如今面临的状况可谓是内外作难。
“衙役又在催喊参军,否则书院之人也要上交十倍粮食。”
袁凌心挽着李正,“十倍是多少粮食?”
“二十石。”
“二十石很多吗?”
李正无奈,“你还真是娇生惯养,一石粮食便可足一人吃一月之久。”
“这些衙役,明摆着是要逼人参军。”
大楚帝国贵族们藏在帝都花天酒地,却连日强征穷苦人家孩子前往前线。
不顾普通百姓死活,平日里百姓们便骂声不断。
“正兄,我恐怕也帮不上忙了。”
袁凌野看着自己的妹妹,对心儿的不谙世事也是颇为无奈。
如今大楚帝国将大户的粮食充公,派士兵看守粮仓,地里产出的粮食首接被送去边境。
“这边境战况,愈加复杂了。”
袁凌野轻轻摇头,“衙役们前日也来我袁府,告知我们粮库和土地都被征用了。”
“正哥,你放心,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你一口。”
袁凌心看着二人,神色浮现一股忧虑,却安慰道:“我偷偷藏了好多吃的,不会饿到你的!”
显然,袁凌心对前世李正的情感非同一般。
“私藏粮食,不是长久之计。”
李正识得大体,战乱时期,从军队手中抢粮食,岂不是死到临头?
“心儿,你不可这样下去。”
“书院没了供给,我会自行寻找其他活计,总不会饿死。”
私藏军队征收的粮食,世家大族,也要落得个家破人亡。
“那我先帮你收拾一下东西,你们聊。”
袁凌心小跑回李正的书屋。
不消片刻,屋内的物品摆放地整整齐齐。
两支炸毛的毛笔,三幅卷边的宣纸,连墨和砚都没有。
这就是李正如今剩下的东西。
“怎么样,正哥,我能干吧!”
袁凌心紧握着右手,嘶嘶地讲着话。
右手十分明显地肿胀,右臂露出部分还有一块发紫的印记。
这是收拾东西时磕碰桌角所致。
一个大小姐,收拾穷苦书生的屋子。
放在往日,说书人都不敢编这个故事。
李正轻轻揉着心儿的右手,眼睛盯着桌上近乎报废的毛笔。
“正兄。”
袁凌野一拍脑袋,从凳子上站起来,“瞧我这记性。”
“如今赵家趁着书院没落之际,正大肆招揽书生抄写书库文集。”
“虽说比不上当初那般风光,但也是个活计。”
袁凌心听着哥哥这话,摇着李正的手臂,“这样一来,正哥你就有得救啦。”
“你兄妹二人,我亏欠太多了。”
李正眼眶发红,收起桌上的笔纸,回想着袁家兄妹对自己的援助。
袁凌心又笨手笨脚收拾床铺,三人一起将屋内彻底收拾干净。
李正心中默默筹划着将来的计划。
如今,乱世之中不比太平盛世,有个活计,己是难得。
自己举目无亲,又只是个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能做的也就是去赵家帮忙。
前世李正苦读诗书十数载,肚中墨水车载斗量,抄写书库文集倒是小事一桩。
反正也只有这一个活路了。
赵家之人万分刻薄,虽说招揽书生干活,却趁火打劫,要求书生们自备笔墨纸砚。
“就剩下这些笔和纸,凌野,能否借我几文钱,购置些笔墨纸砚?”
李正醒来之时,书房己被人搬空,手头实在紧缺。
“正兄,你说这话,真是见外。”
袁凌野二话不说,手伸进怀里掏出一个布袋,满满当当,递给李正。
“等我好消息!”
李正辞别袁家兄妹二人,带着钱袋子,向着城内为读书人供应耗材的店铺走去。
店铺内,杂役们来来往往,收拾着货物。
“李状元,我这店要关门了,你来干什么?”
店铺的王总管,常年为白梅书院供应笔墨纸砚,一眼认出李正。
“王伯,李状元这名号我可担待不起。
你还是叫我李正吧。”
李正也不生气。
王总管对他很好,只是爱打趣别人。
“我前来购置一些笔墨纸砚。”
李正从桌上拿起一沓宣纸和一块砚石,“如今,这些东西该便宜卖了吧?”
“一百文,你全都拿走吧。”
李正接话:“王伯,买宣纸砚石,再赠送个墨料吧,凑齐一套笔墨纸砚。”
“你小子,来得可真是时候。”
王总管又打趣李正,“真是趁火打劫啊。”
“得儿,你都拿走吧。”
“多谢王伯。”
李正微微一笑,轻轻研墨,拿起自己的杂毛毛笔,沾些墨水,在这宣纸上写下“李正”二字。
突然,一行信息出现在手中的毛笔上。
杂毛毛笔(破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