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趣书网 > 现代都市 > 带我去远方全集小说推荐

带我去远方全集小说推荐

坐望敬亭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小说《带我去远方》,超级好看的小说推荐,主角是陶玉书林朝阳,是著名作者“坐望敬亭”打造的,故事梗概:社畜林朝阳为了工作忙的连相亲都没时间,穿越后娶了知青点最美的女知青陶玉书。以为是抱上了美娇娘,结果对方考上大学后便断了联系。家里人为此饱受闲言碎语的困扰,林朝阳却满不在乎,改革开放的浪潮正滚滚而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他哪有空为了一个女知青浪费时间?他本打算利用先奋斗几年赚上几个小目标,然后迅速躺平,从此当一条咸鱼,弥补自己上辈子兢兢业业赚钱却未曾享受过一天自在生活的遗憾。可还没等他实施计......

主角:陶玉书林朝阳   更新:2024-07-11 06:29: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陶玉书林朝阳的现代都市小说《带我去远方全集小说推荐》,由网络作家“坐望敬亭”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说《带我去远方》,超级好看的小说推荐,主角是陶玉书林朝阳,是著名作者“坐望敬亭”打造的,故事梗概:社畜林朝阳为了工作忙的连相亲都没时间,穿越后娶了知青点最美的女知青陶玉书。以为是抱上了美娇娘,结果对方考上大学后便断了联系。家里人为此饱受闲言碎语的困扰,林朝阳却满不在乎,改革开放的浪潮正滚滚而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他哪有空为了一个女知青浪费时间?他本打算利用先奋斗几年赚上几个小目标,然后迅速躺平,从此当一条咸鱼,弥补自己上辈子兢兢业业赚钱却未曾享受过一天自在生活的遗憾。可还没等他实施计......

《带我去远方全集小说推荐》精彩片段


聊完了稿子的事,林朝阳回图书馆,路过三角地时,被兴奋的陈健功和邹仕方等人拉住。

“朝阳,来照个相!”

刚才那些领导和嘉宾们合完影,有人走了,还有的在跟熟人聊天。

负责五四文学社筹备的几个小年轻兴奋的不行,争先恐后的上前合影,碰见林朝阳走过来就要拉他。

林朝阳眼看着馆长谢道源走过来,一下子甩开陈健功的胳膊。

跟你不熟,莫挨老子!

“馆长!”

谢道源点点头,“我帮你们合个照?”

“不用不用。”林朝阳连忙摆手。

开小差被馆长抓到,还敢让他帮着合影?

“您先忙,我回馆里了。”林朝阳头也不回的撒丫子跑路。

跟刘昕武合完了影,陈健功有些遗憾的说道:“朝阳这人太低调,我还想介绍他跟您认识一下。他那篇《牧马人》完全继承了您在《班主任》里的思想内核,写的非常好。”

刘昕武望了一眼林朝阳的背影,“他怎么跑这么快?”

“他是图书馆的,馆长在这呢,跑的能不快吗?”

“有意思!”刘昕武哈哈笑了起来,“下回有机会一定认识一下。对了,他那部作品什么时候发表?”

“不知道,这个您得问老周同志。”

周燕如刚走回人群中,刘昕武便上来向她打探林朝阳的那篇《牧马人》何时发表,她心中顿时警惕起来。

要知道刘昕武可不光是个作家,同时也是刚刚创刊的《十月》的编辑之一。

她听说,《十月》眼下正缺稿子呢,尤其是短篇小说。

“编委会一致通过发表,主要是最近积稿太多,所以还得等一等。”

陈健功把林朝阳和《牧马人》夸的跟朵花一样,刘昕武只是好奇打听,完全没有预想到周燕如的心路历程。

随口应付完刘昕武,周燕如心中的危机感不减。

国内的文学创作正在逐渐松绑,文学刊物不断复刊,每一个有水平、有潜力的作者都是刊物的宝贵资源,可不能让林朝阳被别的刊物给拐跑了。

《牧马人》一定要尽快发表,可想到《燕京文艺》现在的人事情况,她又一阵心焦,有时候这种事不是她一个人能决定的。

这天晚上,陶玉书从燕师大回来心情很好,林朝阳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她那篇关于《伤痕》的文学批评被老师夸奖了一番,还准备帮她推荐给今夏刚刚复刊的《文艺报》。

“哎呦!我媳妇要成文学批评家了!”

林朝阳赞美的语气有些夸张,陶玉书既高兴,又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别瞎说,人家《文艺报》还不一定能用呢。”她的脸颊带着几分兴奋的红霞,又说道:“还多亏了你提的意见。”

陶玉墨敲诈红烧肉那天下午,林朝阳和陶玉书讨论了好一段时间这篇文章,给她提了不少意见,也算是有些贡献。

“这么说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了?那稿费下来你分我一半!”

听到他的话,陶玉书冷静下来,“夫妻俩分那么清楚干嘛,我的还不就是你的吗?再说了,我还得攒钱给你买手表呢!”

“我跟你开个玩笑嘛!”

林朝阳只是试探一下,见陶玉书油盐不进,只好怀柔的说道。

这丫头,不好糊弄啊!

转眼到了29日,今天是周五,这个礼拜赶上十一,周日和下周一都放假。

林朝阳上班的时候谋划着放假的时候去哪儿玩,来燕京一个多月了,他还没怎么出门逛过呢。

晚上吃饭,陶玉墨看着盘子里的菜忍不住抱怨道:“都十一了,就不能多做个菜,肚子里一点油水都没有。”

陶家七大二小一共九口人,桌上四道菜,只有一盘回锅肉沾点荤腥,关键肉实在是不够分。

抱怨归抱怨,饭还得吃,陶玉墨的抱怨并不是空穴来风。

“妈真是越来越过分了。”吃完饭回到屋里,连陶玉书也忍不住因为今晚的伙食抱怨了起来。

林朝阳也好奇,问道:“爸工资那么高,妈也有退休金,我们每个月还往家里交伙食费,怎么一到月底家里伙食这么差?”

陶父是三级教授,每个月工资229元,在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不到70元的如今是妥妥的高收入人群。

“没钱呗。”陶玉书随口道。

她说的没钱当然不是真没钱,陶家存款有不少,但这个年代大家都储蓄习惯是钱进了存折只进不出。

陶父的工资每个月自己留29块,往家里交200块,包括陶母的退休金,每个月都有一半是直接存进银行的,剩下的钱才是家里人家用的钱。

“玉墨、希文还在上学,希武还得喝奶粉,这几个小的一年就得换一茬衣服。关键是我哥……”

背后说起大舅哥的坏话,陶玉书一点也不嘴软。

“自己的工资不够花,还整天跟妈要钱!”

还有这事?

还别说,大舅哥还真有点啃老族的气质。

林朝阳想起第一次跟大舅哥见面时,陶玉书问他有钱吗,林朝阳以为大舅哥跟他一样,是收入都上交给家里了,敢情陶玉书问那话是因为他花钱太大手大脚?

林朝阳八卦道:“他不给大嫂家用?”

“给啊,每个月给三十块,不到月中就要回去了。”

“到手的钱还能给他?”林朝阳惊奇。

“大嫂那个脾气你也知道,而且我哥这个人鬼话连篇,哄她几句就把钱骗出来了。”

陶玉书说到这里时,语气中充满了对大嫂赵丽的怒其不争。

林朝阳突然有点羡慕起大舅哥了,要是玉书也能像大嫂那么好说话该多好,他何苦还要每天爬格子,为了建设小金库而努力,早就躺平了。

有机会得好好跟大舅哥请教一下。

“你在想什么?”陶玉书瞅着他的脸色,似有所感。

“没什么。”林朝阳心虚了一下,岔开话题道:“那妈就不管他?”

“管?是惯!你以为他那个公子哥儿的样子是谁给惯出来的?”陶玉书越说越气,“妈就是重男轻女。”

“好了好了,又没花你的钱。我记得刚来燕京的时候,你哥还买了条鱼给我接风呢。”林朝阳劝道。

“他啊,在外面就爱穷大方!”

陶玉书挖苦了哥哥一句,平复了情绪,然后说道:“本来我都不爱说这些事,你非得问我!”

得,怪我!

“十一出去玩吧!”林朝阳换了个话题。

此话一出,陶玉书一脸为难。

林朝阳心里有个不好的预感,“十一你不会还要上课吧?”

“不上课。是给《文艺报》的那篇文章,编辑让我再改改,正好放假这两天……”

林朝阳怒不可遏,十分委屈。

又被放鸽子了!


给《沪上文艺》投稿是十月上旬的事了,到如今整整两个多月过去,即便是算上来回的邮寄时间,这个效率也十分堪忧。

林朝阳之前还觉得《燕京文艺》效率慢,现在看来,《燕京文艺》的编辑们已经非常勤快了。

不过好在,《沪上文艺》的编辑效率不行,眼光还是没问题的,他投去的那篇稿子如愿采用,编辑部甚至在信里说明了稿费单也会在几天之后邮出。

第二篇小说即将刊发,让林朝阳的心情再次愉悦起来。

时间眼看着走到了12月下旬,最近燕京城内似乎涌动着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氛。

12月24日一大早,林朝阳刚上班,就看到胡文琼正专心致志的坐在工位上看报纸,神情严肃。

放在往常,这个时间她应该在擦桌子才对。

林朝阳正擦桌子,一张报纸拍在桌上面,他抬头一看,胡文琼正一脸激动的看着他。

“胡姐,怎么了这是?”

“好事!天大的好事!”

胡文琼笑逐颜开,将手中的报纸展示给林朝阳。

“你瞧,《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老人家的重要讲话,雨过天晴了!”

林朝阳接过报纸,上面刊登了刚刚结束的三中全会公报以及老人家的重要讲话,他笑言道:“这两天大家一直在讨论这件事,这回是终于落听了。”

胡文琼重重的点了点头,她努着嘴唇,眼眶泛红,“落听了!落听了!”

胡文琼的失态在这一天是常态,不光是她,林朝阳可以感受到,在公元1978年12月24日的这天早上,整个燕大都在翻涌着一股强烈的情绪。

晚饭的时候,连老丈人都难得的给自己倒上了一杯酒。

中国这位步履蹒跚的巨人在泥潭里挣扎了十年之后,终于甩开身上的泥泞,开始迈向春暖花开的方向。

要是放在四个月之前,林朝阳看到今天的《人民日报》,估计能高兴的蹦起来。

现在不一样了,当初的壮志雄心早已就着软饭吃了。

马上要元旦了,先想好怎么哄媳妇才是要紧事。

现在虽然不流行过圣诞节这种洋节,但元旦还是要过的。

《牧马人》和创作谈让他收获了两笔一共一百零三块稿费,现在小金库又充裕了起来,他打算给陶玉书买个礼物。

小金库除了满足他日常的开销,最大的作用便是调和家庭氛围。

但有一个问题,林朝阳工资都交公了,每个月陶玉书只给他留十块钱零花,这还要算上他每天在学校的午饭钱。

从九月到现在,他领了三回工资,再算上原本陶玉书收走他小金库时留的十六块钱,再去掉他在学校的午饭钱,这个礼物的价值绝对不能超过二十五块钱,否则他解释不清这钱的来路。

想了想,林朝阳在这天中午找到了胡文琼。

“胡姐,之前听您说,您家姐夫是在新华书店工作吧?”

“嗯。咋了,要买书?”

胡文琼没等林朝阳开口便主动询问,林朝阳说道:“《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能搞到吗?最好搞一套来。”

“这书啊,可不好弄。”

胡文琼语气沉吟,没敢打包票。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从很早之前就在策划出版,78年重新启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沪上译文出版社联合出版,收录的作品清一色都是世界知名的经典名著,甫一面世就受到了无数读者的追捧。

因为封面一概都是米黄色网格,所以被读者们亲切的称为“网格本”。

“你要是要个一两本,倒是不费劲。多了……”

林朝阳询问道:“不是新书也没关系,你让姐夫帮我打听打听,谁看完了书想卖的,我一本书给他加两毛。”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现在在市面上特别紧俏,一书难求,就算胡文琼丈夫在新华书店工作,可也不敢打保票就一定能搞来一套。

但林朝阳要是愿意多加钱这事就好办了,哪个书店还没有点损耗了?多出来的钱请同事吃个饭,这不就结了吗?

林朝阳这事办的通达,胡文琼没有感觉为难,痛快的答应道:“行,这事包在大姐我身上了。”

圣诞节过后的中午,林朝阳在食堂吃饭遇到了陈健功和王晓平。

双方打了个招呼,林朝阳就听见陈健功和王晓平在讨论着前两天在燕京高校界闹的沸沸扬扬的《今天》创刊号事件,这件事一直是这几天燕园里的热门新闻。

王晓平是个狂热诗歌爱好者,提到《今天》一脸的推崇和仰慕。

“你那篇《牧马人》现在可真是火啊!”陈健功低声对林朝阳感叹着。

“估计是借了《伤痕》的热度。”

“小说本身也足够好,你就别谦虚了,至少我们中文系看了的人都说好。”

两人闲聊的时候,王晓平参与了进来,语气大大咧咧,林朝阳无奈道:“晓平,你小点声。”

王晓平这才想起林朝阳之前的交代,露出个抱歉的笑容。

当着自己的面都这么肆无忌惮的聊,林朝阳心中有点担忧,“许灵均”这个马甲估计自己藏不了多久。

吃完饭,陈健功掏出两张电影票递给林朝阳,五四文学社成立后经常搞活动,看内参电影就是社员们的福利之一。

说是小西天儿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内部放映,林朝阳毫不客气的将电影票收下。

他给《未名湖》当顾问纯纯打白工,看点内参电影就当是报酬了。

晚上回家,林朝阳将电影票掏出来,陶玉书也很感兴趣。

她在燕师大,偶尔系里也会组织观看内参电影,学生们总是趋之若鹜,格外珍视这样的机会。

“你从哪儿搞来的?”陶玉书问电影票来历。

“平时帮五四文学社的几个学生占座,混的挺熟,他们送的。”

林朝阳的瞎话章口就莱,与乃妻如出一辙。

“可以嘛,人脉还挺广。”陶玉书调侃了一句。

听说两人要去小西天儿看内参片,小姨子陶玉墨羡慕的眼珠子都红了,看着陶玉书总是欲言又止。

夫妻俩何尝看不出这丫头的小心思,但两人思想统一,小鬼畏威而不怀德,不能总让她占便宜。

翌日下午,两人前往小西天儿观影。

因为是五四文学社组织的活动,所以今天下午这场电影有不少观众都是文学社的成员,其中还有陈健功、王晓平、查剑英、刘振云等几个熟人。

大家以前光知道林朝阳是历史系陶教授的乘龙快婿,但还从来没见过陶教授的女儿,之前倒是听章耀中提过,说林朝阳的妻子很漂亮。

今天一看,众人眼前均是一亮。

百闻不如一见!

陶玉书的长相明艳大气,很符合中国人对于美女形象的认知,身材高挑,站在在人群里极为出众。

“那个就是陶教授的女儿?”

“真漂亮啊,有一种卓尔不群的气质。”

王晓平和周围几个女同学讨论着,她长相秀美,在燕大的女生当中算是不错的,可跟陶玉书一比就有点自惭形秽了。

旁边几个男生也在窃窃私语,大家的主题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朝阳这小子,有点东西啊!

今天放映的电影是法国和意大利合拍的电影《巴黎圣母院》。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巴黎圣母院》和维克多·雨果之名在场的学生们如雷贯耳,以至于今天的观影活动在不知不觉间产生了几分神圣的朝圣味道。

电影是1956年拍摄制作的,但放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依旧可以称得上是佳作。

放映结束后,众人意犹未尽,连陶玉书都说想再重温一遍《巴黎圣母院》的小说。

又过了两天,元旦放假最后一天的早晨,胡文琼刚上班就将一个袋子放到桌上。

“朝阳,瞅瞅吧!”

林朝阳顿时喜上眉梢,打开袋子,入眼便是一摞“网格本”。

《傀儡》《诗选》《蔷薇园》《当代英雄》《猎人笔记》《安娜·卡列尼娜》《十字军骑士》……

林朝阳数了一数,竟然有16本书,其中几本还是五六十年代出版的,看着差不多有个八五品、九品新,这让他很是惊喜,经历了嗡嗡嗡那样一个年代,竟然还能保持的这么好,太难得了。

林朝阳对胡文琼表示了一番感谢,又将事先答应好的钱给了她。

这些书一共花了林朝阳26块5,稍微有点超标,但问题不大。

傍晚下班时林朝阳拎着一袋子的书走在燕园里,最近学校里多了一些杜丘同款的风衣,真由美的帽子也开始时兴,《追捕》所引发的文化现象正在具象化,并且不断的扩大。

林朝阳对这些并不关心,他只想到了陶玉书等会儿看到这些书时的又惊又喜的表情,脸上不由得露出幸福的笑容。


林朝阳做了个噩梦,梦见他藏在鞋底的那份小金库被陶玉书发现了,当场没收,他再次一贫如洗。

去了食堂连五分钱一份的溜土豆丝都点不起了,饿的前胸贴后背,碰巧有人饭还没吃完,往地下扔了一块锅塌豆腐,他一看那人竟然是刘振云。

不过饿极的林朝阳顾不得那么多,他一个恶狗扑食抢到地上的豆腐就往嘴里塞。

可这豆腐越吃越黏牙,越吃越糊嘴,到最后都把他的嘴给糊上了。

他拼命的扒拉,拼命的扒拉……然后就醒了。

昨晚最后来到生命与灵魂的大和谐后,林朝阳便沉沉睡去,这会儿刚醒,心里猛的一惊。

上班要迟到了!

然后又想起来,今天好像是周末。

陶玉书这会儿睡的正香,白嫩柔软的胳膊盖在他的下半张脸,难怪他会做那样的梦。

林朝阳轻轻的移开她的手,她连点反应都没有,看样子昨晚是累坏了。

穿衣服的时候,他特地踩了踩鞋跟,钱应该没少。

虚惊一场!

昨晚他主动交代犯罪事实,既跟中文系那帮守不住秘密的碎嘴子有很大关系,也有自身的良心发现。

不过他这个人,从小错了就改,改了又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现在小金库已经充公了一部分,可不能再出问题。

男人出门在外,哪能没点压腰钱啊!

林朝阳出了房间,准备去洗漱,正巧碰见了刚吃完饭要回屋的陶玉墨。

她一看到林朝阳,脸颊飞满红霞,低着头便错身关门。

林朝阳再往前走,碰见了在刷牙的大舅哥,看向他的眼神含义深厚,似乎只有男人之间才懂。

等他洗完漱去吃饭,便看到了丈母娘那冰冷的眼神。

心虚的林朝阳吃饭都只敢坐半个屁股,心里回想着他们夫妻俩昨晚情到浓时的情不自禁。

冲动了,冲动了!

老丈人的脸色倒是如常,不过在吃完饭后起身的时候还是幽幽的说了一句:“朝阳啊,回头想着换张床吧……钱不够我给你们添点。”

林朝阳连忙放下筷子,“爸,我今天就去买床,有钱,有钱。”

老丈人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

食色性也,乃人之常情。

等林朝阳吃完饭回到屋里,就见陶玉书整个人拱在被里,似乎还在睡。

可林朝阳却敏锐的发现她脚丫子的小动作,他走到床边,将被子从她头上扯下来。

“别睡了,赶紧去吃饭,妈都要收拾碗筷了。”

昨晚承尽欢愉的俏脸上此时多了几分妩媚的风情,她嗔怪着喊道:“都怪你!昨晚爸妈他们肯定都听见了!”

“听见就听见嘛,合法夫妻你怕什么?”林朝阳大言不惭的说道。

说话的时候他去拉陶玉书的胳膊,却被她一口咬在了手腕处。

陶玉书的皓齿洁白而整齐,羞恼之下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咬的有些用力,林朝阳呲牙咧嘴的却没有动作。

“里唔藤哇?”

陶玉书也不撒嘴,呜哇着问林朝阳。

“疼啊,你倒是松嘴啊!”

陶玉书这才松开口,林朝阳揉着手腕,上面是两排清晰的牙印,“属狗的!”

“哼,看你下次还敢不敢!”

陶玉书报了仇,整理了衣服和头发就准备出房门。

林朝阳说道:“爸让咱俩去买床,你快点收拾。”

陶玉书正要迈出房门的脚步顿时艰难起来,转回头恶狠狠的瞪了林朝阳一眼。

吃完饭回来,陶玉书满脸不高兴,林朝阳以为她还在纠结昨晚的“噪音扰民”事件。

“妈又讹走我两块钱!”

林朝阳一听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陶玉书放寒假了,每天午饭都得在家吃,可不得多收点伙食费吗?

“你这话小心被妈听着。”

“她知道了就是你告的密!”

得,好人不好当啊!

夫妻俩正说笑的时候,房门被人敲响,打开一看,原来是老丈人。

“爸,什么事?”

陶父没说话,递过来两张票子便转身离去。

“什么呀?”林朝阳凑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张棕床票和一张床架票。

“爸这是未卜先知吧?”林朝阳惊叹道。

陶玉书没好气的说道:“你当我爸是算命的啊?”

林朝阳说的当然是玩笑话,这张棕床票肯定是老丈人淘换来的,只不过恰好赶在了今天给他们而已。

“暑假的时候我爸就在张罗了。”陶玉书补了一句。

林朝阳顿时感受到老丈人对他们夫妻俩的拳拳爱护之心,生动的诠释了什么叫父爱无言。

唯一比较遗憾的是,棕绷床还是差了点意思,要是个弹簧床床票就好了。

有了票证,又刚刚缴获了林朝阳的小金库,换个床和床垫自然不是问题。

当天下午,林朝阳和陶玉书雇了一辆板车就将床架和床垫拉回了家里。

陶家前几天才刚添置了电视机,今天又在换床,所谓旧貌换新颜,家里不免沾了些喜气,连周围几家邻居也在好奇。

今天傍晚,陶家的晚饭是大嫂赵丽掌勺。

陶父陶母晚上要去工人俱乐部观看《于无声处》的话剧演出,五点就从家里出发了。

《于无声处》是由沪上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队创作、编排的话剧,今年一经公演便火爆沪上,一票难求,真如剧名一般——于无声处听惊雷。

11月份,受文化部和全国总工会的邀请,编剧宗福贤、导演苏乐辞率领《于无声处》剧组抵达燕京进行演出。

复刻了在沪上的表现,《于无声处》在燕京首演便取得巨大成功,多家媒体报道了这部话剧的首演盛况,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人民日报》甚至在头版刊发了特约评论员文章《人民的愿望人民的力量——评话剧〈于无声处〉》,称《于无声处》剧组来京为首都人民演出,是人民力量的胜利。

首演即火爆,《于无声处》成为了这个冬天里燕京文化界仅次于电影《追捕》、杂志《今天》的文化现象。

昨天大舅哥从朋友处搞来了两张《于无声处》的门票,孝敬给了陶母,于是便有了今天老两口的外出约会。

大舅哥的这番操作让林朝阳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一时又想不起来,直到注意到了书架上的那本《红楼梦》他才恍然。

这要是搁《红楼梦》里,大舅哥妥妥的琏二爷啊?

爷们儿干啥啥不行,但处事是真能处明白,还会讨人欢心。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