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周谦周谦的现代都市小说《问道老子完整阅读》,由网络作家“勇者漂流瓶”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周谦周谦是都市小说《问道老子》中的主要人物,梗概:吃午餐的时候,周谦在纠结吃饺子还是自选快餐,这是大脑在发出不同的声音。问题是,大脑对于世界的认知往往是不准确的,只是在片面地认知着现实。而“我”的另一个含义是,“我”是存在本身,或者说是本体。那本体是如何认知本体的呢?3周谦觉得,在思维“我”的概念时,就变成两个在用不同方式认知世界的“我”。一个是在用大脑去认知事物,这......
《问道老子完整阅读》精彩片段
中午的时候,周谦在想要吃什么午餐呢?
一个选择是穿过地下长廊,走三百米左右吃素饺子。
另一个选择是在一楼马路对面的自选快餐。
纠结了一下,周谦觉得可以去吃素饺子,因为己经多天没有吃了。
吃完午餐回来之后,周谦在想可以做什么呢?
一个想法是可以看书。
另一个想法是可以刷会视频,然后睡觉午休。
突然间,周谦觉得有些惊讶,怎么这两次他都有着不同的声音。
这里似乎有一个关键点。
1以吃午餐举例,那家饺子店和自选快餐店,是客观存在的吗?
这个其实是不确定的,因为它们只是过去当周谦去到店里的时候,才能确认它们存在。
也许某一家店前天倒闭在装修换成新店呢?
所以这两家餐厅并不一定是客观存在的,而是存在于周谦的意识当中,这样周谦是在对于他意识中的对象做选择。
类似人用眼睛看物体时,物体会在眼底呈现出一个倒立的像,然后再告诉大脑看到了什么。
那么人的意识在感知事物,也类似于外在事物在人的意识中呈现出相应的形象。
在认知模型1中,周谦有了解到,人对于某物的认知,其实是存在于意识当中,而认知并不等同于存在本身。
那将这个对象的范围扩大,人对于世间万物的认知,也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
人的意识,会模拟出一个原本以为客观存在的世界。
然后人的意识会对许多事物再产生不同的想法,还有不同的行为。
就像吃午餐的考量,实际上周谦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他可以在意识中浮现在周边看到过的许多商家,然后再来选择要吃哪一家。
这样,周谦觉得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浮现出来,如果他的意识中存在着对于万物的认知模型,那么他到底是谁?
如果不想清楚到底是谁在如何认知万物,那么对于万物的认知也都是不清晰的。
换一个对所有人都很重要的问题,也就是我是谁?
2结合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可以给自己命名,但这个名字等于我吗?
明显,名字不能等于我。
毕竟,在我没有名字的时候,我就是那个没有名字的存在。
而当我拥有了名字,名字也只是一个代号,让人知道如何称呼我。
相比于每个人都拥有的名字,“名”这个字更是代表了不同人对于我的认知。
我所认识的每一个人,对于我的认知都是各不相同的。
每个人对我都只是有一部分程度的认知,永远不可能达到100%程度的认知。
就连我自己,也不能100%程度地认识我自己。
我从小到大的经历,都还记得清清楚楚吗?
没有。
我身体的各个部分,我都清清楚楚吗?
没有。
我意识中冒出的那么多的想法,我都清清楚楚吗?
没有。
如果我们永远没有办法完整完全地认识我自己,那我是谁呢?
想到这里,周谦觉得十分地惊讶。
因为以前,他总是将自己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他以为的“我”就是他这个人,他的决定都是代表着他这个人。
但问题是,今天周谦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内在想法的矛盾,也看到了对于自己认知的不清晰。
再回到认知模型1,将“我”作为对象,首先可以确定的一点,“我”也是存在,因为“我”明显在感受感知着自己和周围的事物。
那么“我”也在认知着“我”自身。
这里就有三个概念,一个概念是作为被认知对象的“我”,一个概念是作为认知主体的“我”,一个概念是“我”对于“我”的认知。
在结构“某人在认知某物”中,某物一般是指某个存在,它一般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所以在“我在认知我”这句话中,后一个“我”代表的是存在本身。
那前一个“我”是什么呢?
它其实是可以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个“我”也是指存在本身,这样就变成真实存在的“我”在认知认知真实的“我”。
还有一个“我”是指认知的主体,这个主体却不一定等于真实存在的“我”。
如我们的大脑会思维,这样在思维事物的“我”不是代表真实的存在本身,而可能只是代表了大脑。
这样再来看待“我在认知我”,第一个“我”就可以有两个不同的含义。
“我”的一个含义是,“我”是大脑,在意识中呈现出了所感知世界的模型,大脑会不断地产生各种不同的想法。
就像吃午餐的时候,周谦在纠结吃饺子还是自选快餐,这是大脑在发出不同的声音。
问题是,大脑对于世界的认知往往是不准确的,只是在片面地认知着现实。
而“我”的另一个含义是,“我”是存在本身,或者说是本体。
那本体是如何认知本体的呢?
3周谦觉得,在思维“我”的概念时,就变成两个在用不同方式认知世界的“我”。
一个是在用大脑去认知事物,这样的“我”似乎就等于我的大脑。
大多数的情况,都是人会活在自己的大脑之中。
大脑有思维的功能,人就好像是一个会逻辑和形象思维的机器人一样。
但实际上,人却并没有很擅长逻辑思维,很多思维往往是错误的。
另一个是在用作为本体的存在去认知事物,这样的“我”就等于是作为本体的存在。
本体是如何来认知存在呢?
周谦想到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提出了“观”,也许这种“观”就是真实的认知方式。
这种“观”的认知方式,不同于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而是源于本体的觉知能力。
周谦隐约觉得,每个人都具备着这种与生俱来的觉知能力,但却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种能力的存在。
周谦也觉得,现在还没有实证到这种能力的存在。
老子应该是有,否则他是如何认知实相,并去描述对于实相的认知的呢?
4周谦觉得,现在他通过思考对于“名”有了更多的认识。
他不仅仅觉得,在看待外界时多了一个“名”的距离感,在看待自我时也是多了一份距离感。
我在认知某个事物,但“我”可能只是我的大脑,却不一定是真实的存在。
也许有一个本体,是可以去准确地认知真实的世界的。
当他能找到这个本体,“我”也许就可以等于这个本体了。
最新评论